草书简化的规则(草书省略原则)
草书的草法规则有哪些?省略点画和部件,如何替代与合并?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5——草法规则1
一 草法的规则
前四堂课,讲了草书的基本概念,今天开始具体讲草法,认草字。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 郭绍虞
· 汉字的草体有两种性质:一是简,一是连。
所谓「简」,就是省简,省掉一部份点画不写,如此一来就简化了。所谓「连」,就是连写,连写产生使转,从而把点画组织成笔势。下面就详细解释怎样利用这两点。
二 省简
有话在先,省简不能随心所欲,文字是社会交流的工具,约定俗成,最终形成公认的规则。所以一个字省简哪一部分,首先是学习、记住,而不是创造。
2.1省略点画或部件
把字的某一部分省掉不写,在草书中常见。尤其是今草,比章草更简略。如「雨」字,中间一竖的左右,原本各有两点,章草照隶书老实写出来,看起来好像后来的真书。今草省简成左右各一点,智永、怀素都一样。这个写法也是有来源的,西汉银雀山简牍中就有。
这个是什么字?「乏」字。章草大家都可以读出来,后来的真书跟章草关系密切。今草省略了中间一点,很多人就读不出来了。有些人会想,我是来学草书的,这章草不够劲,但章草是今草的基础,没章草就没今草。
草书可以省掉某一笔画,还可以把字的某一部件省掉。如「都」字,
左下原本有个「日」,但在章草和今草中都省掉了,不用写。但注意「都」字可以省掉「日」,不等于其他字中凡有「日」的都可以省掉。
又如「堂」字,
中间的「口」也可以省去,王羲之《十七帖》就有这个写法。「堂」字还有其他草写法,等下讲。
一个字如果有重复部件,可以只写一次。如「践」字,
右旁是两个「戈」重迭,那可以省掉一个,写一次就可以了。二级课程我讲过,「戈」可以反过来写。「浅」字和「践」字一样,三点水旁写一次反戈就可以了。
来
左右对称的部件,也可以省一半。前面课程我讲过「来」字,中间是一个十字势,剩下三个人字形,两个小「人」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可以省一个,其余两个组成飞带势,这样就得到一个草字「来」,这也是省简的例子。
师
「师」,左边念Dui1,右旁念Za1。从睡虎地秦简来看,左边类似耳朵旁,上下有两室,可以省一室,右旁三笔,横竖加半圈,正好用草书戈法写。传世很多隶书作品「师」字右旁横竖为十字,出头,我想可能是受草书的影响。
朝
「朝」,甲骨文有四根草,金文省为两根,这两根也属于上下对称,草书再省一根。索靖《月仪》、智永《千字文》「日」字形用向背势。
「马」字,
省略两横,下面四点连为一横,就是草书的「马」。
「长」字,
睡虎地秦简上已经有简化的写法,下面的撇捺「人」字形,省去了撇。草书中把上面三横省为一横,皇象写法是把这一横变成撇,智永是先向右、后向左,「永」字八法啄的写法,我们知道,啄可以当短撇,也可以当短横。米芾临王羲之《贤室帖》,「张」字右旁的「长」,直接先写两横奋笔势,然后是竖笔势一开半。
2.2替代
用简单的替代原来繁复的部分,也是省简手法。最常见的替代就是用一点,或一横,或一撇,去代表原来复杂的部份。如刚才这个「堂」字,省去中间的「口」可以得到一个草字,如果运用替代的原则,会得出不同刚才的草字。皇象用一横替代「口」,看起来下面好像是「王」。索靖用一撇替代「口」看起来下面好像是「壬」。智永用一点替代「口」,下面有点像「主」了。
快乐的「乐」字,
笔画繁多,谁见谁怕。草化的方法,是把上面这部分用一横来代表,这样一来整个字只有两个笔势,奋笔势加顾盼势。智永上面只写一点,牵丝不写出来,但取势还是和皇象一样。你写这样的「乐」字,是否很快乐?
「乐」字草化的结果可以类推,套用到其他字中,如「药」字,
草字头下一个「乐」。草化很简单,草字头是竖笔势,下面「乐」草化跟刚才「乐」一样,这就是类推。
但草书之难,在于某一个字草化方法,未必可以直接套用到另一个字上,也就是说,有些字草化方法是不能类推的。如学习的「学」字,
上面部分笔画也很多,能不能上面部分用一点或者一横替代呢? 不行,那样替代结果变成了「字」,不是「学」,所以要另找草化的方法。
「学」字上面,分为左中右三部分,
它的草化方法是每部分用一点来替代,结果上面变成三点,下面部分照旧不变。无论章草还是今草,都是这样草化,避免和「字」冲突。
那高兴的「兴」,
上面也是左中右三部分,能不能也各用一点呢?内地简体字〔兴〕就是那样子,但传统草书不可以。因为类似这样的字,还有「舆」「与」等字,头上都是左中右三部分,草化结果会一模一样。你不要把简体字当草书来写。
简言之:
· 有些草法规则可以类推,有些不能。
· 草化之后,要避免结果相同。
· 一个字可以运用不同的规则草化。
与
先说「与」字怎样草化,「与」篆字写法可见《说文》,上下各两个手,表示交付、赐予的意义。上下重复,所以可以省掉上面两个手,《说文》还收了古文「与」,已经省掉了上面两个手。但下面两个手是左右重复,所以下面再省去一只左手,高二适先生认为「与」章草从古文来,上面「与」写为〔乙〕鸟雏势,下面的右「手」写为交争势。高先生感叹,六国古文被秦始皇废掉了,一鳞半爪留在章草中,但章草这个「与」大多数人不认识了。今草把下面撇捺写为竖横,整个「与」字变成奋笔势两开半。怀素有个写法,是把所有的手都省略掉,只写中间的「与」,这是后起的草化方法。
注意草化之后,写出来的字还会有点不同,这是因为书法家写草字,各家都有一点个人特色,你看这几个章草「与」,结字有明显不同,但草法是一致的,皇象最规矩。学草法以皇象《急就章》入门,是有道理的。
舆
接下来「舆」字怎么草化?有什么方法和「与」不同?上面两个覆手,左手简化为奋笔势移位,右手简化为一点,中间「车」简化为三横一竖,这样就得出一个草字「舆」,草化方法有新的思路。
2.3合并
高兴的「兴」又有什么妙法草化呢?这涉及另一个规则,合并。
把一个字的两部分合在一起,共享某些笔画,这是合并。「兴」字上面左右手,草化方法和「舆」相同,中间的「同」,可以和左边奋笔势合并在一起,这样左边一竖〔红色这一笔〕,就可以借用奋笔势一竖,得到草书「兴」。看起来「同」字左竖伸长了,而且头上出现小小一横,这是左边奋笔势的痕迹。
皇象写「兴」,头上没有一横,这是因为他把整个左手省去了。索靖写「兴」,头上一横变为一撇,「同」字中间一横加一口,草书用飞带势。智永上面的一横写的比较长,中间飞带的圈眼抹掉了,皇象、索靖的结字还是隶书那样横向取势,所以中心较疏,智永近于真书,中心紧密,和隶书结字法不一样。
所以「兴」「舆」「与」三个字,
各有各的草化方法,写出来的草字都不一样,不会雷同。这是很无奈的事,每个字都要单独记忆,学草书识草字有点像背外文,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
2.4「三」表示多
这个我以前讲过,中国古人往往以「三」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亲六故、三番两次、三思而行等等。在草书中,如果同样的笔划超过三笔,往往就只写三笔,超过的就省略不写了。譬如「音」字,
上面两点简化为一横,一共应该有四横,但索靖简化为三横,「三」表示多。整个字上面是奋笔势,下面是飞带势。
这里教一个很有用的字,「寿」。「寿」字横笔真不少,
一层层下来,下面还有「口」和「寸」,草书写「口」用两小竖,「寸」可以简化为狮口。写草书「寿」,先写一个十字势,然后不管横笔还有多少,只写三横,下面「口」和「寸」一共三竖,这就是草书「寿」。今后你遇到亲友做寿,可以用大红纸写一个送给他。
最后小结一下,今天讲的省简、替代这些手法,是改变原字的基本结构,所谓「解散隶法」。解散之后,还要组织起来,变成草字的基本结构,这就是裹束,裹束是第二步。裹束时重新组织笔势,颇有讲究,笔势组织的好不好,决定这个草字的成败。
西汉《神鸟傅》
举例来说,西汉《神鸟傅》是草书作品,但其中的「马」字,
从草法的角度看,省简、替代都不好,只是四点省为两点,整个字笔势组织不起来,像这样的草化就很失败。
我再举一个例子,「宁」字,
笔画非常繁复,第一步解散隶法,上面的宀头势不动,中间最繁的部分用一撇替代,然后下面的「丁」用狮口,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要想法把宀头势、一撇和狮口三者裹束起来。皇象、索靖把撇和狮口合为钩裹势,整个字就是宀头势加钩裹势。智永下面用两撇,这是向背势,我这里用了墨迹本和关中本,关中本〔两撇〕较清楚。怀素下面用曲钩势,有点像奋笔势两开,但判为曲钩势比较讲得通,毕竟来源不是直线。这四家裹束时所采用的笔势都可以。如果组织不起来笔势,那第一步简化方法还要重来,也就是说,第一步是为第二步做准备的。这就是两步成字,哪一步都不能少。
谢谢,下一课继续。
本节要点:
· 草法一是省简,一是连写。
· 省略点画或部件,替代法,
· 合并法,「三」表示多。
复习思考:
· 写一草书横幅「康宁长寿」,「康」字还没有讲过,请自己查。
· 注意章草和今草不能混在同一作品中,除非章草、今草写法相同。
· 王羲之这个「乏」字,属于什么笔势?
· 提示:以前课中讲解过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草书的草法规则有哪些?省略点画和部件,如何替代与合并?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