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孟子说的夜气(夜气 孟子)

解读丨孟子的“夜气”究竟何意

孟子说的夜气(夜气 孟子)

《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提到“夜气”和“平旦之气”,十分费解,是孟子研究中的疑点和难点。孟子指出,牛山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人们不断砍伐,久而久之,就变得光秃秃的。但不能因此认为牛山没有长过树木,这不是山的本性,山的本性就是可以长出树木。人的情况与此类似,孟子说: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此段难懂,就在于夜气与平旦之气。从字面上看,夜气就是夜晚的气,平旦之气就是早晨的气。但这是什么气呢?古代哲人言气,往往与生命活动相关,人活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可以呼吸、喘气,就是有一口气;一旦没有了气,生命就结束了。古人说的气不仅指生理活动,也指人的精神活动,如我们称赞一个人有骨气、气节,说一个人一身正气,很有气魄,父母教育子女“人活着就是要争囗气”,骂不肖子孙是“不争气”,这里的气已不是生理之气,而是精神之气了。同时,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天赋予的,人的生命之气实际来自天地之气,这样天地万物包括人都统一在气之中了。古人言气不做分析,所以显得含混模糊,笼而统之,什么都可以归为气,但实际上什么也没讲清楚。我们今天则不能这样,需要对气做些分析。

孟子认为,人是有仁义之心的,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之所以丧失了良心,没有表现出来,与斧头砍伐牛山的树木一样,不是没有,而是被戕害掉了。这里的“仁义之心”与“良心”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道德本心。需要解释的是下面几句:“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日夜”是偏义词,偏在夜,指夜里,而不是一天一夜。“息”是滋生、生长之意。孟子论牛山之木时,也说到“是其日夜之所息”,是说夜里树木长出萌芽,但到了白天却被牛羊吃掉了,这里则是说仁义之心或良心在夜晚的生长。

夜气、平旦之气只在“牛山之木”章出现过,不是孟子的核心概念,后来影响也不大,但弄清夜气、平旦之气的内涵,对理解孟子的气论尤其是浩然之气,有一定的帮助。夜气、平旦之气之所以没有产生影响,后来学者也较少提及,除了内容比较费解外,主要是因为孟子没有将其上升为一种修养方法,而只是作为描述气之活动的概念。孟子提出夜气、平旦之气,主要是为了说明人确有良心、仁义之心的存在,白天由于外界的干扰、影响,我们或许体会不深。但到了夜晚,我们回到本心,从滋生的夜气以及清晨所滋生的平旦之气中,就可以真切感受到良心、仁义之心的存在。

孟子的修养方法主要是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较之夜气、平旦之气更为重要,更能反映孟子思想的特质,在后世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养浩然之气不存在白天与夜晚的差别,相反白天的养气或许更为重要。不过我们也可以对孟子的夜气做出重新诠释,不是根据字面含义将其理解为夜晚的气,而是看做心灵的本真状态,看做回归本心、良心的精神状态,那么其与浩然之气就统一了,养浩然之气实际也就是培养、保存住夜气。由于白天我们处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追名逐利乃至趋炎附势,是一种非本真的状态,这时所产生的血气、情气可称为昼气。夜气、昼气分别指心灵本真与非本真的状态,而不一定要限定到时间上。养浩然之气就是唤醒本心、良心,保存住本真的夜气,用德气、浩然之气抗拒非本真的昼气对本心、善端的侵蚀、陷溺。所以凡有所成就者,都要经历立志、养气的过程,能够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论是面对名利的诱惑、贫穷的磨难,还是权力的胁迫,都不为所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不动心。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作者梁涛),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解读丨孟子的“夜气”究竟何意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