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在先秦以前,爵位、封邑、官职都是世袭的。两汉时期,人才的选拔制度是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然后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指的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来评定。一般情况下,各州郡的中正官是由本籍人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兼任,他们会依照家世、才、德的标准,评定辖区内士人的品级、等级。品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共分成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根据品级的高低任命官职,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品级低的人则多担任小官。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使乡举里选的人才评定方法已经难以持续下去,旧的人才档案失去了作用,必须建立新的人才档案以选拔人才,因此曹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作为临时选拔人才的方法。公元221年,吏部尚书陈群对“九品官人法”进行了重申和修订,并经曹丞同意,将其正式颁布全国。由于中正官大多由豪门大族担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巩固其地位,因此在评品论级时往往只看门第高下,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结果望族的纳终子弟平步青云、坐取公卿,而那些有才能的人却受到排挤,难以施展抱负和才干。这样一来,九品中正制就成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违背了量才授官、以期公正的初衷。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才被科举制所取代而寿终正寝。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拨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了400多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