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至誉无誉是什么意思(至誉无誉的哲学道理)

39.何谓“至誉无誉”?

至誉无誉是什么意思(至誉无誉的哲学道理)

《道德经》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字面的意思是: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至誉无誉是什么意思(至誉无誉的哲学道理)

这一章比较好理解。首先要理解“一”的意思,苏辙解释“一”是万物之始的“道”,而王弼解释为,“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在《道德经》第42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故可理解为这里的“一”并不指的是“道”,但离“道”已经很近了,或可理解为万物之母。但实实在在地讲,如果不把“一”解释为“道”,后面的句子则无法理解,我估计苏辙也遇到了这个困境,干脆解释为“道”。而王弼为了避免错误,干脆就不解释,“一”就是“一”。我们暂且用“道”来解释,这样便于理解。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谷、万物、候王只有得“道”、尊“道”、依“道”而行,才能清、宁、灵、盈、生、正。否则后果很严重,即“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逻辑依然是从天道自然推导出人道。

由此得出结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句话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但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这里的“贵”可以理解为荣誉或功绩,而“贱”不能理解为今天的下贱、贫贱等贬意,而是指量大面广的基础性或事务性的工作。比如将帅取得战争的胜利,一战成名,但却是千万名普通的士兵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国家兴旺发达,非帝王或将相一人或几人之功,而是国家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共同努力的结果,等等。这里的“高”与“下”也类似,与后面第64章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也类似。

至誉无誉是什么意思(至誉无誉的哲学道理)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句话是说,候王自称为孤、寡、不谷,就是以贱为本的生动例子,不是这样的吗?而至高无上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不是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而是像石头一样坚硬普通。我认为这是老子最想表达的意思,因为《道德经》本是一部解决问题的学说,老子是想告诉帝王将相,“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39.何谓“至誉无誉”?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