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的放矢什么意思(无的放矢的读音)
无的放矢
无的放矢
原义:无的放矢,出自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吾深望西国当局者声明一言以解众惑,如是,则吾本篇所论纯为无的放矢,直拉杂摧烧之可耳。”原义是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目的不明确,或不看对象,或不切合实际,盲目乱来。一说出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
李自成、张献忠是众所周知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一个建立大顺政权,一个建立大西政权,不过转眼间即被满清给灭了,存活时间都极短。
鲜为人知的是这俩人都嗜好杀人,杀人如麻,用心之恶毒、手段之残忍、花样之奇葩,罄竹难书,让人瞠目结舌,魔鬼见了都害怕。
略举例一二:李自成攻陷洛阳,抓住体胖的福王朱常洵,剥光衣服,和鹿肉、药材一起放进大铁锅里煮,与士兵同吃,名曰“福禄宴”。李自成攻城时,对手投降的不杀,守城一天的杀十分之三,两天的杀十分之七,三天则屠城,每场战役后,尸横遍野,常常阻塞河道,河水断流。张献忠每攻破一地,除少数年轻女子充当营妓外,其余妇女全部杀掉,甚至腌渍妇女充军粮。命令军士将婴幼儿抛掷空中,用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名为“雪鳅”。张献忠屠四川史书多有记载,攻破成都,屠城三天,腥风血雨,伏尸千里。
李、张二人同乡同龄,一同参加起义军反抗明朝,各怀心事,各立山头。在杀人这一点上不分伯仲,皆以杀人为乐趣。张献忠兵败弃成都逃到西充时,已无百姓可杀,乃杀其卒,每日一两万人。这是杀人上瘾了啊。明末清初人口骤减,清初统计,四川省人口从明末崇祯帝时的三百多万降至不到十万人。李自成、张献忠的杀戮功不可没、罪不可恕。
为什么会这样。明末官场腐朽,贪官污吏压榨百姓,民不聊生,造反、报复,情有可原。可如此嗜杀,杀完官吏杀百姓,竟无人幸免,无人正确。杀官吏还能找到理由,可滥杀百姓,你做谁的皇帝呀。看来没有该杀不该杀,只有他们愿意不愿意。只能说是他们是没有人性的盗寇,也难以找出时代人性的原因吧。
李自成、张献忠从瞬间成功到迅速溃败,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学家找了许多原因,比如郭沫若1944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就认为骄傲轻敌、生活腐化、宗派斗争是主要原因,还有人从心理学上分析认为与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都有道理,细想,嗜杀也是一个原因吧。
应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就是,毫无信仰,方向错了。李、张二人起义的目标不是为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而是为反抗明朝而反抗明朝,为报复而报复,为痛快而痛快,为泄私愤而泄私愤,为当皇上而当皇上,纯为满足私欲,心中根本没有他人,天理、国法、人情丝毫不理,毫无敬畏。
大到天下事,小到身边事,其实同理。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挫败,越努力积弊越多,越努力事情越糟糕,不如安安静静待在家里耕读对社会贡献大。
戏剧《七品芝麻官》里县令唐成早说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无的放矢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