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登高为什么要写成无边落木(登高中为什么用落木不用落叶)

「诗词考辨」《登高》为什么用“无边落木”而不用落叶呢?

导读:“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落叶多好,为什么杜甫的七律之冠《登高》偏偏要用落木呢?是词句中要标新立异?还是重视与古人用法的相接。为什么五行也和这些用法相关了。对了,还有各位正在读高中的朋友们注意了!用《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忍者”作注,可能是错的。

登高为什么要写成无边落木(登高中为什么用落木不用落叶)

登高

前几日网友询一问题,为什么诗词中在形容秋风萧瑟的时候用“落木”较多,而不是更直接的用落叶较多。当日时间和场景不容多谈,今天就在这里全面仔细认真的和大家做一个讲解。

首先从训诂学字义上来看,木这个字本身就有树叶的意思,除了“木落”组词,孟浩然“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还有“木脉”就是叶子上的脉络。但是有树叶的意思,并不代表诗词中一定要用多用落木代替落叶。

登高为什么要写成无边落木(登高中为什么用落木不用落叶)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大凡木脉皆一脊,唯桂叶三脊。近见菝葜亦三脊。”

所以第二个我们要从诗词用词习惯中来看,格律诗词是要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最丰富的意思。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能用一个字表示两个事物,就不用两个字。到了秋天,被萧萧秋风吹落的不止有败叶,还有部分枯枝,用“落木”可表枝叶同落,落叶则没有这层意思。所以从意境上看,落木比落叶对萧瑟气氛营造更突出。

登高为什么要写成无边落木(登高中为什么用落木不用落叶)

秋风带走的不止是败叶还有枯枝

以上都是来自于诗词词句使用等技术层面,我们再来看文化层面。诗词最讲求文化传承,从诗经楚辞诗的源头,再到建安正始文人诗骨气的顶峰,都有后代诗人追求与古人相接的篇章。我们以盛唐人为例,他们第一追求相接的是建安风骨,追求的是骨气质朴君子之德,李杜都很推崇建安,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杜甫说“劣于汉魏近风骚”说的是汉(建安)魏(正始)是最值得学的,其次才是风(诗经)骚(楚辞),再往下才是与两晋南北朝相接。

那么“落木”的使用和传承相接有没有关系呢?相接的方式除了意象的相接,也有对古人词句使用习惯的相接,尤其是传承的名篇。先看建安诗人名篇是怎么写秋风场景的,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个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解释了。有了建安再看诗经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木萧萧就是代表树叶纷纷飘落样子。所以用落木,更能体现诗史的延续,诗人对诗学文化的传承发扬。

登高为什么要写成无边落木(登高中为什么用落木不用落叶)

使用落木代替落叶建安文学的代表

另一个文化层面出现在五行学当中,木代表东方,春季,生机,对应神兽为青龙。而秋风代表西方所以也叫西风,对应神兽是白虎,代表着衰败。秋五行属金,按照五行相克关系金克木,所以金风吹过落木纷纷的用法更能体现中国哲学五行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这同样也是其他领域文化在诗词中的体现。

登高为什么要写成无边落木(登高中为什么用落木不用落叶)

金克木

那么有没有“木叶”分开的用法呢?学习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诗词中也会有“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的写作方式。在张翰的《思吴江歌》中就有“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的用法,这里木是木,叶是叶,木代表的是树,木叶就是树叶。同样《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也是这种用法。语文课本上用这一句来注“无边落木萧萧下”其实用意是诗词的传承,同时木可以代叶,但是《湘夫人》中的“木”从训诂学来看仍然是木是木,叶是叶,并不能说明用落木的问题,建议改注《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

登高为什么要写成无边落木(登高中为什么用落木不用落叶)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诗词考辨」《登高》为什么用“无边落木”而不用落叶呢?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