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的意思(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的内容)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奉为儒家思想的“十六字心经”。对其的理解,历史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学说,一种我们姑且称为“两心说”,另一种则称为“一心说”。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的意思(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的内容)

“两心说”以宋朝的“程朱理学”为代表,认为“人心”与“道心”是对立的“两心”,“人心”即“人欲”,是危险的,而“道心”即“天理”,是精微的,儒家讲的“修身”,就是要“去人欲而存天理”。程颐认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遗书》卷二十四)。朱熹认为:“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道心是“天命之性”;人心是“气质之性”,所以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程、朱”的这种解说,一度成为儒家“通说”(当然程、朱二人的理论,本身也还有差异,此处不赘述)。

然而,到了明朝,以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心学”却对此加以批评,并提出了“一心说”。“一心说”认为,“人心”与“道心”实为一心,人之“初心”即为“道心”,而偏离了“初心”即为“人心”。王阳明说:“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传习录》上卷之《徐爱录》)。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的意思(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的内容)

然而,上述两种学说,都是这些硕儒从个人的理论体系建构出发所作的阐释,很难说是这十六字真言的本义。“程朱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故将“人心”解释为“人欲”,将“道心”解释为“天理”;而“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是“致良知”,认为人之“初心”本就有“良知”,如能发掘“良知”,则人人可为圣人。所以王阳明将“道心”解释为“得其(初心)正者”,而将“人心”解释为“失其(初心)正者”。

要理解这十六字真言的本义,须先搞明白这十六字真言的出处及语境。这十六字真言出自《尚书》之《大禹谟》,也就是《尚书》上所记载的,舜帝传位于大禹时,舜给禹的政治遗言。搞明白了这句话的出处与语境,这句话的真义就不难理解了,这十六字真言,实际就是舜帝让位时,向继任者大禹传授自己的治国理念。舜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尚书》的编辑孔子,对此最有发言权(这十六字说不定就是孔子编的,将舜的大白话浓缩成了这晦涩难懂的十六字文言文)。他曾这样评价舜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见巜中庸》)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舜帝是有大智慧的人,虚心好问而且善于辩察舆论,总是能够隐恶扬善,在对左派和右派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掌握的基础上,采取折中的方法施政于民。舜的这种“中庸”的治国理念,正是孔子所欣赏并极力提倡的儒家治国理念。在了解了舜的治国理念后,再来读舜的这十六字政治遗言就豁然开朗了,我试着翻译一下(孔子的春秋笔法,微言而大义,所以只能意译):人心总是容易走极端,很危险,而符合规律的治国之道又很微妙,难以把握;怎么办呢,只能精心的研究,并且贯彻一致的原则,公允的釆取中间路线来治理国家!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的意思(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的内容)

这种理解把这十六字真言的格局放大了,从个人的“修身”之道放大到了“治国平天下”之道,可能更符合舜的本意,也更符合孔圣人的本意,而且,更为有价值的是,这十六字真言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真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