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国力最盛时,京师一年的开支有多少(乾隆京师全图)
乾隆朝国力最盛时,京师一年的开支有多少?
乾隆中期大清国力鼎盛,用度相比康熙、雍正两朝也有所增加。就以京师的常例开销为例,户部每年年底要拟定次年的预算报表,然后在第二年的年终进行奏销。那么,乾隆时期京师一年的开销到底有多少呢?
乾隆三十一年京师的常例支出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清朝文献通考》有详细的记载,其中乾隆三十一年京师的具体预算数字如下:
王公百官俸银:938700两;
八旗、绿营兵饷:5033045两;
盛京、热河围场、东陵、泰陵各官兵俸饷:1600000两
外藩王公俸银:128300两;
内阁等处饭银:18300两;
吏部、礼部养廉银:15000两;
京官公费饭食银:110000两;
内务府、工部、太常寺、光禄寺、理藩院备用银:560000两;
内务府备用钱:5000两;
兵部馆所钱粮:4180两;
刑部朝审银、国子监膏火银各60两;钦天监时宪书银498两;
宝泉、宝源局料银107671两;在京各衙门役食银83330两;
内务府牵驼人米折3041两;五城栖流所备赈银200两;
孤贫口粮钱2930两;内务府等衙门各牧银83560两;
外藩、蒙古、朝鲜入贡赏银10000两。
以上合计为8587007两。
从以上的各种开销来看,这些项目都是必要、固定的开支。实际上这个数字自乾隆朝至道光朝一直维持不变,这就是《大清会典》中所讲的“出入均有常经”。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每一年的预算可能也有小幅的缩减,比如某项入款或出款因某种原因,较之预算数额要少,但通常不会多出数额,除非定额已经改变,或者奉有特别旨意。
变化可以是一时的,也可以是比较长时间的,比如某个时期因财政困难而减发官员俸禄或裁减某项经费等,就有可能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直到奉旨恢复原额。
京师的开销预算大致划分为兵饷、官俸、行政经费、救恤、内府供用五类。其中以兵饷支出最多,几乎占了80%。
内府供用这一项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这是因为该预算是由户部提交的,内务府会有另一份单独的预算。从乾隆朝的情况来看,内务府的预算开销数字也不低,大约也维持在三百万两左右。两者相加,差不多有一千二百万两左右。显然这个数字是很庞大的。只不过,内务府有自己的收入来源,一般不会伸手向户部要钱。
常例之外的临时支出临时支出就没有定数了,按照户部的规划,常例支出一般都有对应的收入款项,而临时支持多靠“捐输”、“报效”等临时筹款办法或者动用户部银库的节余来解决。
清前期的临时支出,主要有用兵、赈灾及兴办较大的工程的例外用款。这其中以军需开支最大,其次是河工、海塘等工程,再次为灾荒赈济支出。
据不完全统计,乾、嘉、道三朝重大军需用款为37613万两;河工、海塘支出为9133万两、重大救灾支出5348万两,三项合计共5亿余两,相当于十多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临时支出用款,或由户部向各省指拨派解,或由户部筹款解给。但这二者其实是一样的,款项拨自各省则必减少各省对户部的京饷解款,从而影响户部银库的收入;而直接动用户部银库,则同样要影响京师的其他开支,除非动用以前历年的结存。
事实上,清前中期为了应付重大的临时支出,除依靠开办捐输、缩减常例开支等常规筹款办法外,动支财政节余也是经常使用的手段。比如乾隆朝几次大规模的用兵,大多数都是动用历年的节余。
乾隆三十一年的财政收入根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一年收入田赋地丁银为2991万余两,耗羡银300万余两,盐课银574万余两,关税银540万余两,各项杂税共计149万余两,常捐银300余万两。各数相加,总计为4854万余两。
当然这个数字只少不多,因为有些收入尚未计算在内,比如屯田赋银还有78万余两,如果把所有的通通考虑进去,乾隆三十一年全国总岁入大约在5000万两左右。
乾隆中期的国家总岁入大致也维持在5000万两左右,这只是岁入最终能进入户部银库成为盈余的却要少得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京师开销以外,各省也有数目不等的开销,如果按照平均值来算,乾隆一朝户部银库的年收入仅为1242万两。
到了乾隆执政的最后几年,由于清王朝在湘黔、川楚等地用兵,户部银库岁入不断走低,乾隆六十年盈余仅为39万两,嘉庆元年则亏1280万两,显然这与朝廷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密切的关系。
总体而言,乾隆朝的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户部银库常年保持在7000万两存银的高位,就是到了嘉庆四年他去世为止,国库尚有8000余万两存银,勉强对得起乾隆盛世这个称号。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乾隆朝国力最盛时,京师一年的开支有多少?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