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为什么不打李世民(李世民时期的突厥可汗)
曾逼迫李世民签订屈辱条约的突厥,为何转眼便为唐朝所灭?
公元626年,东突厥颉利可汗率兵20万南侵,兵锋一度到达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北,距长安城仅40里,顷刻之间即可抵达。当是时,长安城内唐军不过数万,若这时突厥军强攻,唐朝危在旦夕。为了解长安之围,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并亲率房玄龄等六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对话。最终,李世民被迫许以金帛财物,并签订了屈辱的条约,突厥人带着大批金银财宝,这才退军离去。
尽管这个条约谈不上丧权辱国,但对于一生高傲无比的李世民来说,渭水之盟,是他一生的耻辱。
可是,就在渭水之盟签订三年后,唐军就将东突厥灭亡,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沦为俘虏。短短三年,为何曾经鼎盛强大的东突厥就烟消云散了呢?其实,这还要从突厥人的发家史说起。
突厥兴起前,只是柔然汗国的臣属,中原人从未听过这个名字。直到552年,突厥击败了柔然,它才逐渐受到重视。突厥人很懂得利用外力,他们与西魏联盟,逼迫高昌臣服,并将柔然的最后一位可汗杀死。此后,突厥利用中原地区各国相争的局面,或联合北周,或联合北齐,赚取大量利益。
560年,突厥征伐吐谷浑,占据西域,它的实力一直触及到波斯,如今的新疆以及中亚河中地区,当初都曾是突厥的疆土。突厥汗国强盛时期,其疆土东到大兴安岭、辽河流域,西到咸海和中亚河中地区。
不久以后,突厥汗国分裂为西突厥和东突厥。可是,东突厥依旧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中原王朝的边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到了隋朝末年,中原地区陷入战乱,突厥人趁势崛起,《新唐书》中记载说:“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崛起虎视,悉臣遵之。突厥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控弦且百万”,这样的军事实力,冠绝当世中原地区的所有势力。所以,不论是梁师都、窦建德还是王世充,都不得不向突厥人示好。这件事情连李渊也不能例外,他亲自写信给突厥可汗,与突厥人通好。
可是突厥人却不将唐朝放在眼里,到颉利可汗时,突厥人连年侵扰唐朝边境,屠戮唐朝百姓,掠夺人口和财富。到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内部不甚稳定,唐朝又遭遇旱涝灾害。值此唐朝最虚弱之时,颉利可汗亲率大军,攻到长安都城附近,并强迫李世民签订了渭水之盟。
对于渭水之盟,颉利可汗十分满意,尽管他没有攻克长安,但他得到了唐朝送来的金银财宝,而且还得到了周边势力的尊敬。在颉利可汗看来,李世民已经怕了自己,他登顶天可汗,指日可待。可是颉利可汗不会想到,天可汗确实出现了,但不是他颉利,而是李世民。
实际上,对于唐朝来说,渭水之盟只是面子上难看一些,但伤筋动骨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经过渭水之盟,突厥名义上与唐朝是盟友了,尽管他们向来将盟约视若废纸,但它终究无法再兴大战,只能在边境上小打小闹,劫掠一番。
通过渭水之盟争取到到的时间,对于李世民来说是宝贵的。李世民将渭水之盟引以为耻,他时常以这次经历告诫自己,警示自己。自突厥人退兵以后,李世民就开始选贤任能,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最终缔造了贞观之治。史书上记载的贞观之治的起始时间是627年,而这一年正是渭水之盟次年。这不是巧合,而是李世民,是唐朝经此大辱之后的奋发图强、卧薪尝胆。当年三千越甲尚可吞吴,又何况唐朝数十万枕戈待旦的骁勇将士?
更何况,渭水之盟后的突厥,也不再是以前的突厥了。627年,薛延陀反东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李世民深谙此理,他册封薛延陀可汗,以共同对抗突厥。自此,东突厥走向衰败。
可是,即使是这样,东突厥依旧时常劫掠唐朝边境。贞观三年,渭水之盟签订的第四年,李世民不再忍受东突厥,他命李靖率李勣、柴绍等人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这一战唐军大胜,大破突厥军。颉利仓皇逃窜,想要逃往吐谷浑,但在途中被俘。不到数月,曾经强大霸道的东突厥,就在唐军的攻势下走向灭亡。
东突厥灭亡以后,周边各国纷纷慑于大唐天威。《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足可见唐朝之强盛,太宗之气概。
将东突厥灭亡后,唐军又发兵讨伐西突厥,苏定方率军大败突厥十万骑兵,西突厥可汗贺鲁被生俘,西突厥自此灭亡。
就这样,曾经鼎盛的突厥汗国统治的区域,全部归入唐朝的统治,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当中。
参考资料: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曾逼迫李世民签订屈辱条约的突厥,为何转眼便为唐朝所灭?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