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姚遥:全球发展倡议,用智慧打开“共赢之门”,姚遥百科

来源:环球时报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而“共同发展”是实现其的必由之路。回首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对“发展问题”的根源和破解之道给出了十分清晰的中国答案:“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

“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自古强调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倘若一国只看重自己的发展,甚至以别国利益为代价而自肥,不仅在道德层面不可取,在现实层面也不可持续,最终的结果必将是害人害己。过去十年,历史再次印证了上述判断: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共振,个别国家不思如何同舟共济,不断操弄“甩锅”“退群”“脱钩”“拱火”等老把戏和新伎俩,使世界经济复苏遭逢新的严重危机。受此影响,发展中国家陷于长期滞后的发展困境,发达国家经济疲弱、产业空心等结构性难题也并未解决,国际社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重重挑战。

正当全球发展事业身处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联合国大会上掷地有声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一是坚持发展优先;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普惠包容;四是坚持创新驱动;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是坚持行动导向。倡议直面当前全球困境,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八大重点领域提出合作设想和方案,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面对“反全球化”逆流与“资本全球化”老路,全球发展倡议意在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和互联互通,既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工业化水平,也助力发达国家的贸易、投资与就业增长,同时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优势产能、装备与技术出口,致力于实现世界经济脱虚向实,从而最终形成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良性循环。

从社会关系上看,全球发展倡议突出了发展的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明晰了发展“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归根结底,唯有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社会才可能破解各种发展难题、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从国际关系上看,全球发展倡议指明了发展的原则是“普惠包容”,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求,着力解决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难题,倡导各国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自由”的终极理想,也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文明基础之上,体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国际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在习近平主席反复引用的中华文化典籍《礼记》中,不难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源头活水:“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中国先哲早已洞悉了开启“共赢之门”的“发展秘钥”——若想使天下黎民和同为一家、凝聚似一人,一要贴近对方情况,二要阐明道义原则,三要促进实际利益,四要解决切身困难。正因具有深厚文明基础与鲜明实践导向,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后国际社会反响热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赏其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明确表态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中国古语有云:“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展望未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系统性方案必将在国际社会与人类历史中久久为功、熠熠生辉,为推动实现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更多“立己达人、修己安人、悦己爱人、推己及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作者是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