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翻译(贞观政要君臣对原文)

“君明臣贤”是治世之基——读《贞观政要》有感

《贞观政要》详细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

通过对《贞观政要》的学习,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唐太宗时期的繁荣与安定局面的来之不易。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社会君王中一位比较突出的封建帝王。前期,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后期,他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执政二十三年,君臣同心终而造就了一段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翻译(贞观政要君臣对原文)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写作于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虽然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当时的帝王树立施政的楷模,有必要认真总结唐太宗时期的成功经验。

《贞观政要》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全书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共十个系列专题进行分门别类。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翻译(贞观政要君臣对原文)

其中着重记录了唐太宗的善于反思与虚心纳谏以及大臣们的敢于直谏。侧重点在于“安定百姓”与“任人唯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的实践促成了“贞观之治”。

书中通过君臣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何为明君?何为贤臣?

(一)唐太宗堪称明君,他度量宽宏,勇于自省,闻过即改,从谏如流。常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这里谈到了安定百姓的重要性。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徵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这里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二)唐太宗时期贤臣众多,有大家熟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及“天策府十八学士”。在巜贞观政要》中又着重记载了八位贤臣。他们分别是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李靖、虞世南、李勣、马周。

而进谏次数最多的当属魏征,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据统计,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疏件有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数十万言,如《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的每一次进谏,唐太宗都慎重地考虑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翻译(贞观政要君臣对原文)

在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时间里,有的朝代“君明臣谀”,有的朝代“君昏臣贤”。君王虚心纳谏,臣子敢于直谏,这种君臣同心的局面在唐太宗时期显得尤为可贵,所以说“君明臣贤”是治世之基!

一部《贞观政要》,为我们呈现出了大唐盛世的壮观,同时也为我们当今的执政者提供了借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君明臣贤”是治世之基——读《贞观政要》有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