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明代黄册制度(明朝 黄册)

明朝逐渐异化的黄册制度:户不对人,无档可查

大明朝建立初期,户籍登记,在明朝也被称为&34;,是一件极其严肃容不得半点偷懒的事情。

户籍管理制度的概况

户籍管理制度,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极为关注的一件事。在殷商时期,就有&34;出现,也就是登记人口。当然,这一时期的&34;主要是为战争征集士兵,还并未形成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而在西周实行井田制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公田有人耕种,掌握奴隶的数量和具体情况,周王会派人定时清点人数,以做到心中有数。要不然哪块公田上无人耕种,又或者是某个奴隶主拥有的土地太多了,周王还一无所知,这可就糟糕了,很可能会威胁周王的统治。

到大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人口的需求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人口的严加管理,毕竟官府若是不看管得严一些,百姓转头就投奔其他的国家去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国商鞅对户籍管理的规定了,秦国国境内的男女老少皆登记在户籍册上,出生就要去登记,死亡就要去销户。可以说,从出生到死亡,朝廷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明代黄册制度(明朝 黄册)

秦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之后,对于户籍管理的要求那是更上一层楼了。户籍登记的内容不断细化,诸如户主的职业、财产状况、婚姻状况和移民情况等都要记录,还有家中妻妾子女的情况也要记录。对于不服从朝廷户籍管理的人也制定了更为严苛的惩罚措施,如什伍连坐。一旦出现隐瞒或漏报、虚报户籍的情况发生,当地的地方组织也会同样受到惩罚。

汉承秦制,但进一步加强了地方什伍组织建设,还在中央设置了&34;一职,掌全国户籍,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此后的唐宋元时期,基本都是沿袭汉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只不过在其中略微有一些改变,比如宋朝的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地产需要地税,而客户无地产只需交人口税。

明代黄册制度(明朝 黄册)

而明朝太祖皇帝建国后,吸取了元末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借鉴各朝各代对于户籍的管理制度,对户籍管理制度有了一些创新。在洪武三年时推行户帖制度,&34;,洪武十四年,在户帖制度的基础上又推出了黄册制度,就是将全国人口的详细信息记载下来,因&34;。其实说了这么多,万变不离其宗,黄册制度也就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虽然在名称上和内容上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统治者掌控百姓的工具。

实行黄册制度的目的1、便于社会管理,明确役的承担

黄册上所记载的不只是个人的居住地和财产状况等基础信息,还根据百姓所从事的职业划分了不同的户籍,比如军户、民户、灶户、匠户等。而根据不同的户籍,需要承担不同的徭役,故有&34;&34;的规定。这是因为在统治者看来&34;,承担徭役是作为臣民应尽的职责,天下臣民都应当收籍当差,除非是有皇命开恩,否则无一例外。当然,既然划分了不同的人户,所承担的徭役也会有所差别,比如说灶户因其日常工作已经十分繁重,分配到他们身上的差役就会少一些,还比如说在职官员和致仕官员也能享受到减免差役的待遇。

这种人户以籍定的方式,确实方便了朝廷的管理,但对于军户、灶户等世袭相承的职业来说,也确实存在着弊端。就比如说军户之子,出生便注定会送往军营中去参军,四十不惑的年龄却还未娶妻生子,还是孤身一人。&34;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了。

明代黄册制度(明朝 黄册)

2、保证赋税

缴纳赋税的大头主要在于地产,你拥有的地产越多,需要缴纳的赋税就越多。还有就是人头税,按家中丁口上缴赋税。当然,这听上去似乎觉得还行,在百姓的负担范围内征税。但这种井然有序的现象,只会持续一段时间。很快,地方豪强就会与官府勾结,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侵占普通百姓的土地,或者是百姓主动投向豪强希望借此达到逃税的目的。

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最后都会造成朝廷税收流失,财政紧张。如此一来朝廷一没钱,可不就会通过征收高额的赋税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到头来出钱不会是那些富得流油的大户人家,还是那些无权无势的人家。所以说&34;黄册制度将每家每户的财产状况、家族人口等如实记录下来,就可以有效避免权势人家通过虚报自家财产而逃税漏税,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百姓承担较大赋税的可能性。可以说,在黄册制度的约束下,起码普通百姓可以活得安稳。

明代黄册制度(明朝 黄册)

3、防止百姓随意迁移

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也是经历过流浪四方的生活,也曾亲眼看见过元末农民愤而起义的威力。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深深认识到流民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必须将百姓固定在一个地方,让他们无法随意迁徙,黄册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逐渐形成的。假如百姓家乡发生了饥荒或是遭遇了天灾,想要去往别处谋生活,那官府&34;,不会允许他们随意迁往他地,多半都会被遣回原籍。

这种做法确实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允许百姓随意迁徙,若是碰上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那他岂不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四处逃窜,官府不好逮捕他,受害百姓的人数也会不断增加,社会安全得不到保障。

明代黄册制度(明朝 黄册)

逐渐偏离的黄册制度

朱元璋对自己所设计的各项制度那是极为自信,认为这些制度已经足够完美了,嘱咐他的子孙们&34;,只需要遵守这些制度便可守住这大明江山。不可否认太祖皇帝之后的皇帝确实严格遵守了这些制度,就像黄册制度一直在运作,但也只是虚有其表了,已经逐渐丧失了其制度设计的初衷。

从黄册编制过程来看:太祖皇帝时期对于黄册的规格做出了统一的规定,首先是用的纸必须是质量上乘的纸,没有经过多余的加工,纸张的大小也必须按照规定裁剪。然后就是黄册上的字必须是用正楷书写,而且每个字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都必须一样,要是字迹潦草或是有哪一点没做到,那就得全部重写了。

这些严苛的规定本是为了保证黄册能长久的留存以便有需要时能尽快查阅信息,但对于官府的人若是皇帝对此不过分重视,他们也少有人会一字不差的按照太祖皇帝的规定编制黄册,说不定他们自己也害怕黄册制度呢,毕竟黄册制度中登记的人口也包括他们。

所以说,嘉靖三年时就有大臣上奏说&34;。那官府的人是如何做表面文章的?之前不是讲过黄册所用的纸是上等纸吗?既然是上等纸,那么它的价格肯定不便宜。有些贪官就贪这上等纸的经费,拿着买上等纸的钱购入质量差的纸,这中间的差价就流入了他的腰包。其实这种官员还算比较收敛的了,还有的官员收取了地方商户的银钱替他们隐瞒了财产状况以减少上缴的赋税。为了让他人无法从黄册上查到什么蛛丝马迹,故意在编制黄册的时候使用劣等的纸或者是容易被虫蛀的纸作为书写材料。如此一来,黄册在送入黄册库不久,便会被虫蛀的一干二净,最后无档可查。

明代黄册制度(明朝 黄册)

从黄册实行目的来看:黄册制度首要的是对人口摸底,清楚全国人口能有多少。大明朝在建国初期因为元末战乱的原因,人口凋敝,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应该有所增长。但嘉靖年间上报的人口竟还不如洪武年间的人口多。其实,从这里就可以发现黄册制度似乎已经毫无功效了。当初朱元璋对在黄册登记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若是有人虚报、漏报,那就&34;。这种强硬的惩罚措施,再加上太祖皇帝的铁血作风,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官员和百姓钻漏子的想法,黄册制度的功能才能顺利发挥。

但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掌控黄册制度,保证黄册制度的真实性。就像顾炎武所说的&34;,有钱有势的人勾结官府,在黄册上将自家人写成贫户,以此达到少缴税的目的,而哪些真正的贫户却被他们写为上户,承担着对贫户来说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赋税。不少一直以来都被编入贫户的人家,在官府缴纳赋税时被告知自家是上户需要多缴纳赋税。查阅黄册,黄册上也写明他们属于上户一列,由此看来,黄册均赋役的作用也不复存在了。

明代黄册制度(明朝 黄册)

人口登记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很重要,因为人口的多寡往往意味着徭役的征发,赋税的收缴,与社会稳定挂钩。而在信息交通高速发达的今天,人口登记仍然是国家活动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掌握人口的具体情况和流动走向,才能统筹规划国家布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明朝逐渐异化的黄册制度:户不对人,无档可查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