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 弟子规(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教案)
王中熙解“弟子规”:兄友弟恭孝在中、重义轻利好家风(一)
关键词: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入则孝”是告诫为人子在家要孝养父母。孝养父母有三重境界: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是说为人子要竭尽全力、开源节流,在物资供养上让父母衣食无忧、安度晚年。
养父母之心是说为人子要“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让父母心生喜悦,让父母过得安心、踏实,养父母之心比养父母之身更重要。想想父母是衣食无忧了,但如果天天为你提心吊胆,父母能吃得下去?能睡得踏实?
养父母之志是教诲为人子,父母的希望、父母的期许、父母未竟的事业,我们都要义无反顾努力去实现,最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大孝。
“出则弟”这个“弟”是“悌”的通假,说的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谨守悌道。狭义而言“悌”就是指尊敬兄长,广义而言是指礼贤下士,尊老爱幼。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对悌道的最好诠释。
上面更多的是从事理的层面解读“入则孝、出则弟”,如果从存心上看,“入”是内、是心,“入则孝”是说为人子要内心柔和心存孝道,要“诚于中”。
而“形于外”表现在外面的举止一定是“弟”,“出”则是外在表现,这样孝和悌就是一桩事,是心和行、内和外的统一。以孝悌的心行对每个人就是爱人,以孝悌的心行对每一件事就是爱物,“仁民、爱物”正是圣贤行止。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把孝悌做到圆满你也就成圣成贤了。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本经句把兄弟的道义,做人的道义,如何行孝都诠释清楚了。兄是兄长,相对于弟妹而言,兄长对弟妹的本分就是友爱弟妹,弟妹对兄长的本分就是恭顺兄长。
自然界有这么一个现象,先出生的小鸟会把后出生的小鸟踢出鸟窝,小鸟不是人它叫禽兽,我们骂人禽兽不如十有八九是说这人在孝悌上出了问题。
兄友弟恭是一份道义、是一种担当、是孝道美德,兄友弟恭的道义立不起来,在家里肯定是兄弟反目,在外面一定没有真朋友。
林则徐的“十无益”就有“兄弟不睦、交友无益”。这也点醒我们,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看看他和家里兄弟姐妹的关系就知道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在家里养成的,所以为什么家教如此重要!
《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教导人如何亲爱他人,如何关怀他人,没有比教孝道更好的;教导人有节有度、兄友弟恭、礼敬他人,没有比教悌道更好的方法。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人相依为命十分友爱。
赵孝赵礼兄弟
有一年,一伙强盗突然闯入赵孝所在的村子,因为弟弟赵礼身体瘦弱跑得慢,被强盗抓住了。哥哥赵孝一看弟弟没有跟上来,四处询问,得知弟弟被强盗掳去,立即只身跑去强盗的窝点。
见到五花大绑的弟弟被捆在树上,树下已经支起一口铁锅,锅中的水也已经煮沸了。见此情形,赵孝跪在强盗面前,哀求说:“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有多少肉,你们把他放了,我身体好,我身体胖,你们就吃我好了”。
强盗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和赵孝的话震慑住了,面面相觑。这时只见弟弟赵礼忙在旁边喊道:“是我被你们抓住的,我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的,我哥哥已经跑了,他有什么罪过,没有吃我哥哥的道理,应该吃我!”听罢此言,赵孝扑向弟弟,兄弟哭成一团。
强盗们看到赵氏兄弟互相争死的场面,也被这兄弟俩友爱之情所感动,他们那早已抛弃的良知此刻也被这人间手足的真情所唤醒,随即强盗头目吩咐放了两兄弟,不得为难他俩,让他们回村。
这件事情后来被当朝皇帝知道了,不仅下令褒奖,封了兄弟二人的官职,还将事情昭示天下。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义举,是兄友弟恭的最好写照。你如果交到赵孝、赵礼这样的朋友,一定是刎颈之交。
如果说赵孝、赵礼兄弟的生死之争是“青天白日的节义”,那么“孔融让梨”则告诉我们,只要兄友弟恭的道义立起来了,生活当中处处有欢乐。
孔融让梨
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上不可能非兄即弟,一定是亦兄亦弟。人生于天地间立身行道,要长养自己兄友弟恭的道义,上恭顺兄长,下友爱弟妹,这样才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孔融让梨是结果,他的因一定是兄弟友爱、家庭和睦。当然最欢心喜悦的一定是父母,兄友弟恭是孝道的延伸,这才是“兄弟睦、孝在中”的意义。
家和万事兴,兄弟睦则一家兴,天下父母之志无非是希望兄弟和睦,子孙兴旺。兄弟睦既能养父母之身,亦能养父母之心和父母之志,是孝道的圆满,所以有“孝在中”。如何做好“兄弟睦”?答案就在“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之中。(待续未完)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王中熙解“弟子规”:兄友弟恭孝在中、重义轻利好家风(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