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南唐中主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在执政前期,李璟算是一个好皇帝,他为政宽厚,重视发展经济,将南唐进一步引向强盛的道路;后期则盲目自信,放弃了烈祖李弁的韬光养晦善交四邻的国策,四处用兵处处失败,最终导致国力衰弱,只能委身于后周成为附属国,埋下了南唐最终灭亡的种子。

李璟是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是一个成功的文人,他是南唐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李璟留下的作品不多,仅有四首词,但就这四首伤春与悲秋之作,却字字珠玑,每一首都是经典绝唱。作为帝王,为何要伤春悲秋悲悲切切呢?事实上,李璟的伤春悲秋,不是他个人写作的选择,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春种秋收冬藏中,对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流逝极为敏感,而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文人,又喜欢将个人的生命历程,与大自然的风云变幻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人的心中,人就是自然,自然也有着人的喜怒哀乐。中国诗歌的主调是伤感的,而中国文人自古就患有“季节性忧郁症”,他们面对明媚的万物勃发的春天,感受到的不是明快而是悲伤,不是繁花似锦的快乐,而是落红遍地的伤感;秋天本来是天高云淡的收获的季节,但在文人的眼中,秋天是万木摇落秋风萧瑟,是万物凋零的寂寞。

自从诗经时代起,中国文人对时间一去不返的伤感就开始了,就连一向积极进取的孔子,都感叹“逝者如斯夫”。作为南方楚人的屈原,对物候的变化非常敏感,他伤感地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战国的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更是中国文人悲秋的源头之作。自此,中国诗歌就弥漫着伤春与悲秋的情绪。

北宋词人宰相晏殊面对春天“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叹“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硬汉辛弃疾也有伤春的情绪,他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南宋词人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更加绝妙。可见无论是文艺的儒生,还是坚强的硬汉,在春天面前都很伤感。

到了秋天,文人们就更加伤感了,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北宋婉约派大师柳永最怕秋天的离愁别绪,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南宋词人吴文英则将“愁”字拆成了秋天之心,“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词论家赵翼更是责怪秋天的无情,因为“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总之,文人们就是没完没了的春恨秋愁,这是中国文学的典型情绪,而这种情绪到了晚唐五代之后更加浓厚。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璟虽贵为南唐国主,事实上日子并不好过,心情也异常沉郁。国家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六个儿子早逝,其心情悲痛可想而知。因此,他将这种悲痛的情绪带到词中,虽然他没有明写自己的情感,而是用了思妇伤春悲秋这一五代词常用的形式,但词中所蕴含的缠绵沉郁哀痛的情感,很显然是出自他内心痛苦的呐喊。这就是词的含蓄之处,南唐之前的词,特别是花间词,很少直抒胸臆,而是用意象构筑意境,用意境抒发情感,因此,词就是用情感构筑意境的艺术。

我们来看他的一首传世之作《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正是晚秋时节,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细雨绵绵,梦境之中,塞外风物缈远无限。吹到最后一曲,夜已冷,笙已寒,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从题材上看,这是典型的思妇闺怨之作。思妇的清冷寂寞加上传统的悲秋情绪,让这首词更显悲凉沉郁。上阕先是写触景生情,然后是情景交融。远处的荷塘里,曾经翠绿如盖的荷花已经凋零,只剩下枯黄的残荷在西风中摇落。这是一种悲凉的意境,由亭亭如盖到断枝残叶,由春风荡漾到西风烈烈,容易患季节忧郁症的中国诗人自然心情低落。此女子将残花、西风与自己迟暮的青春联系到一起,由残荷想到自己失落的青春,时光无情一转眼自己就已经由红颜变成苍颜了。

因此,思妇感受到的是那绿波之中氤氲着的迷离的愁思,此情此景,怎么让人伤心欲绝?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年复一年的孤寂中苍老,与池塘中败落的残荷一样,都承受着岁月的摧残。此时,残荷是我,我是残荷,所以“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伤秋的思妇终于不再敢看残荷了,因为她看到的是自己必将逝去的青春。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而词的下片,自然过渡到思妇的闺怨上。在蒙蒙的带着秋意的细雨之中,思妇做了一个遥远的梦,她梦见自己去了爱人远征的地方,那荒凉的鸡塞。细雨本来就给人哀愁之感,管它是春雨还是秋雨,带给人的都是无边无际的哀愁。北宋词人秦观曾经在一首词中这样写道: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思念,思之不得辗转反侧的寂寞,在无边的细雨中,愁思笼罩天地。这种情绪与李璟的“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冷冷的秋雨之中,女子似乎做了一个遥远的梦,她梦到自己在无边的细雨之中,到了遥远的鸡塞,这是他爱人戍边的地方。梦中是温暖的,但“春梦了无痕,”梦毕竟是要醒的,梦中的快乐加重了清醒时的失落。于是,她就在小楼上吹起了笙箫,在无边的寒夜,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吹着,直到夜已沉,笙已冷。

这首词名句甚多,王安石以为“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最好,而王国维则认为“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最妙,因为这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总之,这是一首绝妙好词。难怪李璟与冯延巳开玩笑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而冯延巳则说,那我还比不上您的“小楼吹彻玉笙寒”。

在这首词中,李璟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思妇的闺怨中,其实也表达了自己悲剧性的人生体验:人生终将老去,必然无可奈何地日暮西山;人生之痛苦就在于得不到与想不开,在于爱做梦,更在于梦醒时分的失落;人生之痛苦又在于我们放不下,只会去执着地追求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恰如词中的少妇一样,纵然是“细雨梦回鸡塞远”,但仍然“小楼吹彻玉笙寒”。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南唐中主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