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佐不辱命百度百科(春秋齐国佐之使于晋)
迫使晋国退兵的国佐—齐国佐不辱使命第二十一
迫使晋国退兵的国佐—齐国佐不辱使命第二十一
左传·成公二年
名言警句摘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我疆我理、南东其畝;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
历史背景分析:齐国在顷公时代被晋国击败后,霸业已日渐衰弱,被晋国追击、兵临城下,顷公只好派遣国佐带上珍宝前去祈和,奈何晋国得便宜不收,不接受讲和,于是国佐坦陈利害,委婉地点出晋国不合理的做法,想要齐国国君母亲作为人质,又要齐国“尽东其畝”,而齐国虽败,但是实力尚存,如果晋国不同意讲和,齐国则只有“背城借一”,与晋国在城下决一雌雄。
文章特点:1.人名:(1)国佐:宾氏、媚人族,齐国上卿;(2)齐顷公:文中派遣国佐的齐国国君,顷公后,齐国霸业衰退;(3)萧同叔子:齐顷公的母亲,萧国同叔的女儿;(4)上古五霸:夏昆吾氏、商大彭氏、豕韦氏、周齐桓、晋文公。
2.地名:(1)丘舆:齐国地名;(2)马陉:也是齐国地名。
原文: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音演)、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畝。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畝。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音裘)。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
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挠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今释:齐师败走,晋师追赶。追至丘舆、马陉。齐侯派遣宾媚人送上纪甗、玉磬和土地与晋国讲和。如果晋国不同意,则听晋国想怎么样。宾媚人献上赂品,晋人果然不许可。曰、一定要用萧同叔子作为人质。并且让齐国的田地,都改为东向。
国佐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他人,正是国君的母亲。就相当于是晋国国君的母亲。你在诸侯间排布命令,而说一定要用母亲作为人质,那么又将先王的以孝治天下看成什么。而是用不孝来命令天下。《诗经》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如果用不孝来号令诸侯,这难道还是讲究道德仁义吗。先王治理天下,根据万物土壤的特性而分布其利。所以《诗经》说:我疆我理、南东其畝。现在你号令诸侯,却说将所有的田地都改为东向。仅仅是为了便利你的士兵、车马,而不照顾土地耕作的便利,这难道是先王的旨意吗。违背先王的教诫则不义,又怎能做诸侯的盟主呢。你晋国实在是做得不妥。四王治理天下,树立德行而满足天下人的需求。五伯的霸业,辛勤理政、抚育万民,以行使王命。而你现在要统合诸侯,是为了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你却很不谦虚,而自弃福禄,诸侯又会受到什么伤害。
如果你不同意讲和,寡君命令我有话要讲。曰:你派兵师来侵略我的国家,我们也自不量力,前来应战。被你的士气所震动,而导致失败。你手下留情,给齐国留下生机,没有毁灭齐国的社稷,使我们能够继续存在。我们也不敢贪爱先君的器物和土地。但是你又拒不接纳。只好允许我们纠结残余的兵士,背靠城池,决一死战。如果我们有幸获胜,也听从你的号令。如果不幸失败,怎敢不听从你的号令。
推而广之:大厦将倾,只能派遣使节讲和,面对晋国的无理要求,国佐不卑不亢,为晋国摆出两条路子,一条是接受讲和,并且可以得到纪甗、玉磬与土地,另一条是齐国重整人马、与晋国“背城借一”,文章虽未点出晋国最终的态度,但是可想而知,晋国只好同意齐国的讲和。
论语百味:解析生活中的儒家思想【孔子的酒量有多大?孔子是如何考察干部的?孔子对于猛将有怎样的看法?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什么叫“周礼”?孔门三千弟子,在他心中可排得上号的得意门生是谁?曾点为何深得孔子欣赏……本书将从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疑问出发,融汇丰富的国学知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读《论语》。】【编辑推荐】★ 本书创造性地采撷了《论语》中颇具烟火气息的精彩片段,阐述孔子的仁、孝、礼等核心思想。★ 从诸子百家开始,不桎梏于逐字逐句直译的藩篱,而是将经典与现代结合起来,重新进行解析。★ 以独特的视角,从多个方面来还原孔子“至圣先师”之外,有血有肉、有生活气息的智慧长者本貌。★ 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入浅出地将人生哲学娓娓道来,读来耳目一新。
【内容简介】先秦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先后诞生的诸子百家,让中国的文化事业百花齐放。《论语》是其中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其一生的行为、学问、事业编纂而成。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早期在鲁国做大司寇,将鲁国治理得很好,后因“隳三都”而与鲁国的权臣“三桓”结怨。在五十五岁时,因不满权臣接受女乐的行为,而放弃在鲁国的官职,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先后经历险些被误害与陷入绝粮的险境,在困苦中,孔子仍不忘宣扬他的仁义思想,却终不被执政者重用,最终在晚年被季康子迎回鲁国。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先师”,但其实他做教师的时间并不长,从六十九岁回国直到七十三岁逝世,前后不过四年,却为后世培养了无数杰出的人才。孔门三千弟子,人才济济,有十哲、七十二贤,其中有以德行见长的颜回、闵子骞;有以言语见长的子我;有擅长经商、被尊为鲁商鼻祖的子贡;有以政事见长的冉有;还有以军事见长的子路;有以文学见长的子游、子夏等,都是当时的社会翘楚。是当时社会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孔子完全有实力自立门户干一番事业,但他却选择了教书育人。在孔子去世后的三百年,汉武帝建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余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作者在求学生涯中,接触的知识以西方科学文化为主,而在深入了解中国经典后,才发觉原来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早在两千年前,老祖宗们就作出了高度凝练的概括总结,读来受益匪浅。但这些经典却大多深埋在故纸堆中,乏人问津。秉持着一份热爱,也为了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者通过不断的阅读汲取养分,凭借多年的写作经验,将自己多年对传统国学知识的深入研究沉淀,付诸笔端,希望能让更多的朋友从中获益。
详见亚马逊,搜索《论语百味》。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迫使晋国退兵的国佐—齐国佐不辱使命第二十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