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脍炙人口和炙手可热(脍炙人口的炙的意思)

“脍炙人口”“炙手可热”我们都搞错了!

在春秋时期,孔子收了许多门徒,其中有一对父子叫做曾哲和曾参。曾参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忠厚、孝顺。曾参的父亲非常喜欢吃羊枣,然而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再也没有吃过羊枣,因为每当他拿起羊枣时,就会想起他的父亲。羊枣是一种独特野生植物,其果实形状似羊的脑袋,因此得名。

脍炙人口和炙手可热(脍炙人口的炙的意思)

战国时期,公孙丑对曾参的做法感到非常不理解。公孙丑是著名的辩论家孟子的学生,他问孟子:“羊枣和脍炙到底哪个更好吃?”脍炙是指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孟子回答说:“当然是脍炙了,没有谁不爱吃它啊。”

公孙丑接着问:“春秋时期的曾哲和曾参父子都喜欢吃脍炙,但是在曾哲去世后,为什么曾参不戒掉吃脍炙的习惯,反而戒掉了他父亲最喜欢的羊枣呢?”孟子解释说:“脍炙是大家都喜欢吃的美食,而羊枣虽然不如脍炙好吃,但却是曾哲最喜欢的食物。因此,曾参戒掉了吃羊枣的习惯。这就好比我们尊敬长辈时,虽然不能直呼他们的名字,但是可以用他们的姓氏来称呼。道理是一样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公孙丑是否真正理解了孟子的话,但从孟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视脍炙为美味佳肴。

脍炙人口和炙手可热(脍炙人口的炙的意思)

脍炙的做法

脍炙是一种在古代非常受欢迎的烹饪技术,其中“炙”下面是一个火字,上面的字在《说文解字》中被称为“肉”。通过火来烹制肉,实际上就是烤肉。当然,这种烤肉和现在的韩国烤肉是两码事。而“脍”则是烤制“炙”的一种方法,使用细刀将瘦肉和肥肉分开切割,正如俗话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种做法反映了古人精湛的刀工,但是它的详细做法已经失传了。

古代有很多种烤肉的方法,例如《释名》中记载了釜炙、貊炙、脍炙、陷炙和脯炙等几种。按照现代理解,釜炙就相当于用锅烤肉;而貊炙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烤肉方法;脍炙就类似于现在的烤羊肉串,但是肉切得更细,有点像烤肉丝;而脯炙则是烤胸脯肉,类似于烤鸭胸肉之类的。可以看出,古人对烤肉这种吃法非常钟爱,烤肉的工艺也是繁多的。

脍炙人口和炙手可热(脍炙人口的炙的意思)

炙手可热原来是这个意思

唐玄宗时期,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丞相整顿弊政,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被誉为“开元盛世”。然而,当唐玄宗任用李林甫为丞相后,政治开始腐败,更加奢侈荒淫。杨贵妃的堂兄杨钊因杨贵妃得宠,迅速升官,甚至被赐名“国忠”。李林甫死后,唐玄宗任命杨国忠为丞相,将朝廷政事全部交给他处理。杨家兄妹的权势因此迅速扩大,整个朝廷开始混乱不堪,最终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这种行为引起了诗人杜甫的愤慨,他写下了《丽人行》这首诗。其中就有“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两句,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防焰灼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千万不要靠近,以免惹得丞相发怒。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评论、点赞、收藏、分享 ,谢谢~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脍炙人口”“炙手可热”我们都搞错了!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