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真正得道的人是什么状态(南怀瑾得道以后干什么)

南怀瑾老先生:真正得道的人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得道

共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熟能浊以静徐清,熟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成新。

上古的士并不完全是现在的观念中的读书人的意思,“士”原意是指专心道业,而有了成就的人,在学识,智慧与道德的修养上;达到身心和谐自在,世出世间法内外建通的程度,符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八个字的原则,才能被称为士。等于孔子在,《易经》上所言:“潔净精微。”潔净“,是说学问接近了宗教哲学的境界,精微,类似于科学上的精密性。道家思想也是从这四个字所来。

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达到了妙不可言,冥然玄通的地步,这样的人便可以无所不知了而且达到妙的境界勉强可以到达万事万物都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的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玄通二字如果分开来看,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玄字的解释。即一切万物皆可随心所欲的把握在手中。道家用”宇宙在手,万化由心“形容修道有成的人。就是一个人能够将宇宙掌握在股掌之间,一切的变化由他指挥,创造。通就是无所不通达的意思,相当于佛家所讲的”圆融无碍“。也是易经上说的”变动不拘,周流六虚“。六虚也叫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几所有法,在天地间都是变化莫测的。

真正得道的人是什么状态(南怀瑾得道以后干什么)

所以老子又说:”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得道”的人,没有办法认识他,形容他,因为他已经与自然圆满和谐了。既然圆满那么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看他都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有所形容,那也是勉强的硬套一些词上去。然后老子又说了得道的人应该做到的本分。

豫兮若冬涉川,得道的人做事应该不草率而为,豫就是有所准备。做事之前不经过思考就贸然的去做去说那是一般人的习性。”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学道的人应该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有从容的态度。做人做事要从容豫逸,”无为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不作为,是智慧高超,反应迅速。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事先就做了最合适的决定。看似云淡风轻,其实十分谨慎周详。只是因为智慧高,作为的太快,所以别人看不出来而已。又要若冬涉川,像冬天踩着冰面过河一样,北方的河面结冰很厚人甚至马车都可以过去,但是千万要小心,有时河的中间有冰水融化的地方掉下去就危险了,常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这个意思了。人要时刻都加以戒慎恐惧。

然后老子又用了”犹兮若畏四邻“,”犹“是一种动物这种动物十分小心谨慎每次出洞之前都要把洞周围四面八方的动静观察的一清二楚才肯出来。老子是想说学道的人要把自己,把外界,都要认识的清清楚楚人生在世要谨慎小心。

然后就说到,”俨兮其若容“表示修道的人,为人处事都很恭敬,随时随地绝不马虎。这和《中庸》里面的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即使在深夜,没有任何人的情况下,却也好像面对祖宗面对神佛那么恭恭敬敬,不会因为独处而荒唐离谱为所欲为。

真正得道的人是什么状态(南怀瑾得道以后干什么)

当然也不完全只讲修道的人的态度还有洒脱自在的一面。”涣兮若冰之将释“。春天,天气暖了,雪山上的冰雪渐渐的消融散开变成了清流,流像远方普润大地。前面”俨兮其若容“讲的是人格的修养,后面讲的是胸襟气度的洒脱。

而且一个修道的人还应该厚道老实,朴实无华。像一块石头,即使里面藏着宝玉,但是在没有打开以前没有人知道里面藏着宝贝。在表面看起来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又说旷兮其若谷,则是说修道有成的人脑子是非常空灵的,如同大山中的空谷一样,空空洞洞一叫还会有回声。反应灵敏,修道的人因为心境永远保持在空灵无着之中,所以反应很灵敏。如同庄子说的”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整个心都被塞满了,等于说一个人满脑子都是浆糊一样,不通窍。道家讲清虚,佛家讲空,空到极点,清虚到了极点。这时候自然就有了大智慧了。

有道的人又不容易被看出来:”老子说过和其光,同其尘“。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是个大混蛋,”混兮其若浊“昏头昏脑的好像什么也不懂,其实是因为已经真正的得道了,用不着再刻意的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道了。不用自作姿态了。回归了平凡,平凡到没人识得他的道。这是修道的一个阶段,老子说过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正如佛祖也讲过,我法妙难思。

真正得道的人是什么状态(南怀瑾得道以后干什么)

接下来便是”熟能浊以静徐清,熟能安以动之徐生“也就是说明修道的方法了,也就是说怎样能达到前面所写的那样,微妙玄通,深不可测的境界呢。那就是在浑浊动乱的状态下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下来,让他归于纯粹清明的地步,也就是佛道所讲的”圆同大虚纤尘不染“,一点尘埃也没有。等同于儒家《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是一个道理,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儒道文化用老子的话讲就是同出而异名了。

达到这种境界也只是修道的一半,还有一半是”动之徐生“,否则那就是只管自己不能济世了,自己躲起来修的再好也是佛家所讲的小乘境界。所以要”安以动之徐生“。

这里说的动并不是浊世中人随波逐流忙忙碌碌,争名逐利那个动,世上的人忙碌了一辈子到死的那一刻也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辛苦,又在为什么而忙。所以真正的动是”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静到了极点后要能“起用”,起动,动以后则是生生不息,永远不老。

关于徐生老先生后面还有讲。下次再写。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南怀瑾老先生:真正得道的人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得道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