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荣辱不惊 道德经(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什么意思)

《道德经》荣辱不惊,无法无相,大自在之境!

《道德经》

第十三章 荣辱价值

原文译: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得到重用、尊崇等世俗名利,或失去它们同样都感到惊恐忧虑,把这种得失看重得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什么叫把宠辱得失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惊恐忧虑,是因为我有的只是一己之身的私欲,如果我没有一己之身的私欲,宠辱得失对我来说有什么可惊恐忧虑的。)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若可寄天下(好像可以把天下暂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 若可托天下(出自于心中本然之爱,毫无一己之私欲,完全以一己之身为天下而存,如此之人就好像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治理。)

荣辱不惊 道德经(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什么意思)

注:

这里注意老子的用字~

”,物不贱也,高也,尊也;意思是把“以身为天下”当成尊贵的,高尚的,把天下苍生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而非把一己之宠辱得失看成跟自己生命一样重要,如此之人若可寄天下;同样注意同字“若”和“寄”。

”,好像,表示看起来似乎可以“寄天下”,但还没有完全放心可靠,有待于进一步考察或不合格则重新上收权限。

而“”字更是寓意深远,天下并非统治者私人之物,并非其一人之天下,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是宇宙天地之天下,是真正尊贵的大道之天下,只是寄托给有道之人治理仅此而已,在老子眼里,“若可寄天下”这个级别的统治者仅如保姆一般,还要进一步的考察,随时可以收回天下。

:古字为“愛”,出于心中本然之情而行之于亲也。“爱”与“贵”一字之差,出于心中本然真性之情对比于心中可变可改之观念,差异非同小可。

:托付,众人的希望,不是给、送,是带有无一己私欲的责任。

“贵、若、寄、爱、托”等同为普通之字,老子用之如神,令人叹服!

荣辱不惊 道德经(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什么意思)

感悟:

本章是老子将修身观、治国观相互结合的论述,讲如何对待荣辱,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重要观点。

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在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因此宋代诗人便有“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的故作解脱语!无盐是指齐宣王的丑妃无盐君,历来都把她用作丑陋妇女的代名词。其实,无盐也好,西施也好,不经绚烂,哪里知道平淡的可贵。不经过荣耀,又哪里知道平凡的可爱。但从人生的实际经验来讲,谁又肯“知足常乐”而甘于淡泊呢!除非生而知之的圣哲如老子等辈。

荣辱不惊 道德经(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什么意思)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宠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荫子孙。

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对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是正确的。

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有所谓得意忘形者。

荣辱不惊 道德经(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什么意思)

受宠若惊”,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只是大小经历太多了,好像便成为自然的现象。《昔时贤文》中,便有:“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不正是成年以后,勘破世俗常态的预告吗?在一般人来说,那是势利。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人际关系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的变态。物以稀为贵,此所以道义的绝对可贵了。

宠和辱,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待遇,一个是受到礼遇、喜爱,一个是受到侮辱、轻视,避辱而求宠是人之常情。但在老子眼中,宠辱都是相同的,它们都会让人“若惊”。受到宠幸,得宠者就会心中欣喜,一方面忘乎所以,容易导致邪行;另一方面,宠是别人的恩惠,是卑下者才会享有的待遇得宠者就会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失去它,就不得不在赐予者面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甚至曲意逢迎、阿谀谄媚。这既伤害了身体,又摧残着人们的人格尊严。

荣辱不惊 道德经(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什么意思)

同样,受辱也是如此,受辱者心中愤懑,人格同样受到损害。所以宠与辱是同样的,都会损害人的本性。一个人只有看破荣辱,不惊不惧才不会患得患失,才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精神的独立。否则,自身且不能保全,如何谈得上治天下。王弼在注《道德经》时就解释此处说:“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乱,为治理之意。)

但做到宠辱不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只有老子言到过的“为腹不为目”的圣人才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益其身”,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托之以天下。

宠辱不惊的核心是:因失宠而感到耻辱的人是奴仆;因得宠而感到得意的人,实际上也获得了奴仆的身份。

淡泊名利,完全将荣辱权位视如无物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荣辱不惊 道德经(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别人给您点表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别人说您点坏话,就被打击得无精打采……宠辱若惊,何必如此?不为物役,放下自我,快乐随手可得。

当然‘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这种大自在之境,也不是我们人人都可做到;需学需仿,才能近‘道’!

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荣辱不惊,无法无相,大自在之境!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