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十七章(老子功成不居的典故)
《老子》第十七章读书笔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通行本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而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悠闲自在,他很少发号施令。当事情做成功了时,老百姓会觉得这就是本来的样子。
逐句解释: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就是最好,这里指统治者或领导者。当统治者默默治理天下的时候,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境界,实际上做了很多事情,做的很自然,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一样,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次一点的是统治者,是做了很多事情,那是老百姓想要的,因此会受到亲近和拥戴。再次一点的统治者,就是他做了很多事,但通过威权和强制干预的方式做事,结果也不是百姓想要的,百姓因此感到畏惧。最次的是,统治者残暴无道,欺凌百姓,与百姓争夺利益,这样的统治者,人人都会蔑视和侮辱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就是诚信,统治者信任不足,就会导致百姓失去信任,最后失去信心。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好的统治者,按照“道”的规律治理,顺其自然,悠闲自在,他的号令很珍贵,不会频繁发号施令。当事情做成以后也不居功,而是退居幕后,让百姓得利,老百姓甚至以为一切原本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后天下之乐而乐。
心得总结:本章老子又回到了无为而治的话题。前面几章老子分别谈到了“什么是道”,“什么是有道之人”,“以及修道的方式”等。这章又回到了统治者如何治理天下的话题。本章的中心思想依然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君王分四个等级。第一等是效法天地的得道之君,第二等是爱护民众的有德之君,第三等是强制干预的威严之君,第四等残暴无道的失德之君。最好的君王应该是遵循道法自然,无我利他,润物无声,做成之后老百姓甚至都感知不到。当然这种最高境界如果你达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做个让百姓爱戴拥护的统治者,而不是做让老百姓感到畏惧的领导者,更不要做让老百姓憎恶、轻蔑的人。
封建历史上有数百位君王,各种统治官员也有数千上万。但真正能让老百姓爱戴,让老百姓记得的也没多少,而那些实行无为而治,天下为公,与民休息的统治者少之又少。所以治理天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能做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更不容易。
老子期待的理想君王究竟存不存在呢?这其实是个难题。人性都有自私贪婪的一面,做事或多或少也都为了个人的名或利。统治者也不例外,统治者都想流芳千古 、名书竹帛,受到人们永世的爱戴。老子提倡的最高境界,在现实中比较难以达成。但这个目标,值得提倡,值得统治阶级以及每一个管理者去学习。秉持最高的理想,达成二等结果也是可以的,就怕秉持三等的理想,达成四等的结果。
附帛书版: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老子》第十七章读书笔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