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U型思考(什么是u型思维)
什么是U型思考
U型思考者看起来都“很外行”。他们不会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首先变换提问的方式。
普通人会问:怎样提高我的收入?
U型思考者则反思:什么是高收入者的共性?
仅仅是提问方式的改变,就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思考质量与回答路径。而这就是U型思考的力量。
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直线式思考所缠绕,面对同一个难题屡战屡败、裹足不前。
怎样提高我的收入?当然应该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啊。
直接,但无效。
一段时间的加班加点,努力工作之后,你依然可能为同一问题的“不同包装版本”(比如,“怎样工作轻松,还能多赚点钱?”)而再次苦恼。
直线式思维给出最“见招拆招”的思考与答案,看似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其实只是“斩草不除根”,让问题暂时不再“痒”。
回到问题原点,“思考”重来一遍。没什么比这样的无效思考更浪费时间的事了。
多说一句,直线式思考的坏处还有很多。比如,它让你陶醉于“我已经思考过了啊”的假象,产生“已经行动了”的感动,以及“我就是快速行动派”的自我安慰。问题被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快速解决”。你自负自己是个所谓的“内行人”。
U型思考者才是真正的内行人。
他们擅长“找准问题、看透本质,谋定而后动”。普通人的思考基本是“见招拆招”,满足于表面的一个答案。U型思考者寻求符合自身特征的“本质解”。
具体的U型思考,分四步:
第一步:定义核心问题(“先问”)
用why(原因是什么,动机是什么)或者what(本质是什么)提问,而不用浅层的how提问。
比如,不问“如何哄女朋友开心”,而是问“什么是一段快乐温馨关系的基础”。
这是对问题本质的抽象与升级。几字之差,开启的思考质量与深度就有天壤之别。
善于提问是一种美妙的能力。以前说过,这点永远要向小孩子学习,保持好奇心与“赤子态”。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自己对自己的“出离感”:不被自己眼前焦头烂额的问题完全遮蔽。跳出来。假设这是你最好的朋友遇到的问题,假设这个问题还会反复纠缠你10年,你又会怎么办?
欣赏一幅画的时候,要“远离画面看画”;提问的时候,要学着脱离个人情绪与客观情境。
不要小看提问的力量:你定义问题的水平,决定了你解决问题的水平。有的时候,好的问题就是70%的答案。而且,问题总是开放的,答案多是封闭的,仅仅是为了让你的生活更加有趣,你也该掌握提问的本领。
总之,“问题开启思考,答案终止想象。”
第二步:发现问题本质(“后挖”)
定义核心问题之后,还要向下挖掘出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你要深度思考,找到核心问题背后的主要症结、主要矛盾或者主要规律。
比如,什么是职场高收入人群的共性?
你深度挖掘,认为答案是他们都具备一项,在公司范围内,无人可以取代的技能。于是你的解决之道也随之产生:打造出自己的不可或缺性价值。
又比如,为什么工作日你总是感到很疲惫?
你认真思考,发现核心矛盾在于工作强度太大,回到家后只能瘫倒在沙发上,虽然也想健身、读书、给自己做一顿健康美食,但心力和能量早已耗尽。既想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又希望保留自己的业余生活,似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能挖到这一层,其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给一个刘润老师的答案:工作和生活,都属于生命;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当然,你可能对这个答案无感,或者很不满意。我猜,你可能就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注意,能挖到什么程度,既与每个人的问题本身有关,也和每个人的思考力强烈相关。一般来说,挖得越深,答案越根本。当然,作为U型思考的初学者,挖到可以解决问题的那一层也就够用了。你“解剖”自行车到杠杆原理的层面,当然没问题,但你用杠杆原理,很可能拼不出一辆自行车。
另外,哪怕挖到同一层,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同。一对双胞胎,父亲是个杀人魔王。长大后,哥哥成了十恶不赦的黑社会头子,锒铛入狱后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还有什么选择。”弟弟长大后当了警察,铮铮铁骨、嫉恶如仇,逮捕他亲哥哥的时候,他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还有什么选择。”
同样是“家庭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还有一个“小问题”:那么,如何“深度挖掘”呢?
可以用追问法:一般来说,对一个问题追问5个why,就能追杀到令你满意的那一层。
为什么他工资高?因为公司里只有他会编程。为什么只有他去学编程?因为他肯下苦功夫。为什么他愿意下苦功夫?因为他知道长期来看,掌握编程的回报一定大大于现在的付出……不用问5次了,问到第3个why,你已经能嗅到“长期主义”的力量了。
此外,还可以用框架法搭建起一个领域内的体系。比如,“为什么部门的营销做不好”,就可以从4P模型的角度进行分析。用框架法时,可以选取一些成熟的思考模型,避免出现不MECE(系统间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穷尽)的情况
还可以用类推法:抽象提取不同领域的相似点,迁移到问题领域。(对此,上一篇《重读精进2》有更详尽的叙述。)
总之,对问题本质理解越透彻,你就越能找到自己的本质解。
第三步:找到本质解(“破”)
这一步不算难。在第二步找准主要症结、主要矛盾或者主要规律之后,反向操作,照方抓药即可。
如果主要症结是自己的坚持不够,那就立下个志向:静下心来、不顾左右,每天踏踏实实地看一会儿书、做一点事。天长日久之后,不一定收获回报,但在天长日久之中,一定会有所进步。
如果主要矛盾是工作和生活出现了时间上的不可调和,也可以遵循“做事拼命、玩时尽兴”的原则。只要一心一意在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不后悔、不抱怨,便也是一种超脱的成功。
当然,每个答案本身还需要和自身的情况进行匹配。比如对于“什么是一份好工作”,仁者见仁,你一定有独属于自己的见解。可以用优势法,画三个圈:“我喜欢”、“我擅长”、“被需要”。在三圈交集处选择,不会有大错。
找到本质解是一场主观的解决之旅。在U型思考的第二步,你回答了什么是你的问题的本质,在第三步,你探索的正是解决之道的本质。他们相辅相成,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还记得之前说过的那句话吗:
有的时候,好的问题就是70%的答案。
第四步:解决问题(“立”)
终于,到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兜兜转转,U型思考者走到这一步时,看起来很慢,其实心中极致踏实:问题很清楚、理解有深度、方法有依靠,剩下的,自然是一场具象的降维打击。
具体的方法不少:用“飞轮法”想清楚,用“价值网法”配资源,用“画布法”做部署。不再细说。
以上笔记与感悟来自重学沈拓老师的课程《U型思考》。高手的想法总会在底层打通。第二遍学,想起老喻老师对理性的定义(理性=非.条件反射),以及萨波斯基的《行为》中对下意识、潜意识的科学阐述。用我自己的一句话总结:要做深入的思考,你需要给大脑多一点的时间。不妨从问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开始。
最后送上U型思考的八字箴言:先问后挖,不破不立。
祝你我都能成为合格的思考者。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什么是U型思考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