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潮评|网暴者必须付出代价 这是江歌妈妈的勇敢战斗,江歌妈妈谈网友留言 听哭众人

 潮评|网暴者必须付出代价 这是江歌妈妈的勇敢战斗,江歌妈妈谈网友留言 听哭众人

江歌妈妈江秋莲,图源:视觉中国

这几年,“江歌案”不时牵动着公众的心。令人叹惋的是江歌这条年轻的生命逝去得如此之早,令人动容的是江歌的母亲江秋莲仿佛始终保持“战斗”,无论是对加害者,还是对网暴者。

4月17日,福建省建瓯市人民法院依法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江秋莲自诉林某侮辱、诽谤一案,以侮辱罪、诽谤罪,数罪并罚,判处被告人林某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 根据法院提供的信息显示,被告人林某通过多次发布微博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就现实来看,我们关注这起事件,不仅仅在于江歌母亲的特殊身份,更在于这是网暴成风下的又一起典型案例,它揭示了网暴者“无差别攻击”的行为本质。

从“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刘学州案”到近期的“粉发女孩事件”“江歌妈妈诉网暴者案”等,我们可以发现,被网暴的人并非劣迹斑斑,而网暴者在现实中也多是普通人,他们之间常常素不相识,遑论什么深仇大恨。很多时候,网暴就是一场普通人“攻伐”普通人的“无意识恶行”。

心理学上有“自骗性防御”的概念,有人将之形容为“酸葡萄心理”。现实中的“求而不得”,变成了一些人在网络世界贬损他人、宣泄情绪的源头,而这些人也在言语“施暴”中借机寻求一种虚幻的存在感。于是,有人在现实中“寸步难行”,便看不得屏幕那端的人“笑容灿烂”;有人在工作上“约束良多”,就在网络空间打着“言论自由”旗号,声称“谁也别想管我”;有人在生活上“忍气吞声”,于是在互联网上扛起“正义”大旗,充当起“正义斗士”。

可以说,网暴其实就是“小恶”酿成“大祸”。隔着屏幕,一句“风凉话”对于网暴参与者而言,也许“不值一提”,这不过是他们疲惫生活中的一次小小“失态”。但这些恶语相伤落到受害者身上,就像一把把“利剑”,堆积成了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当网暴动辄成风,既要戳破网暴者的心理动机,也要扭转天平,让更多人看到“小恶”更有可能为自己招致“大祸”。

从道德上来讲,网暴者理应明白,每个人都有从网暴“加害者”变成“受害者”的可能。互联网能够替人们“保留记忆”,曾经的“大放厥词”, 一旦踩中“雷点”,自己就可能成为新一轮网暴的“靶子”。此前,“粉发女孩”被网暴离世后,很多攻击过她的网友后续也遭受了猛烈网暴。对于更多人而言,理应认识到网络交互与社会交往一样有规矩、有准则——言论自由不等于没有边界;网络交流不能以伤害他人为目的;张嘴就骂前,不妨想一想自己的这句话,会不会就是压倒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从法律上来讲,不姑息、不纵容才能给网暴者好好地“上堂课”。近年来,随着网暴“杀伤力”越来越大,相关法律也在随之跟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均对侮辱、诽谤他人行为的处罚、量刑作出相应规定。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也把“网络戾气”列为整治重点之一。从杭州谷女士到江歌妈妈,很多受害者也不再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是勇敢地拿起法律这杆“枪”,让更多人认识到网暴的代价远远大于所谓的情绪收益。只有罚到痛处,才能形成“红线”。

对网络交互明晰更多规矩,对陌生之人保有更多善意,对法律之威心存更多敬畏,这恰恰是文明尺度的标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