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走绛州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走绛州简介)

【黄河文化】《走绛州》

作者丨曹建民

小时候,大约五六岁的样子,记得还在村子东窑白家的一个场院里住着,院子和房子虽不大,却是自家新盖的。

一个夏天的晚上,睡觉前要洗脚,端出洗脚盆,刚刚倒好水,看见爷爷从外边回来,赶紧让爷爷先洗,爷爷高兴地坐在杌子上马上脱鞋去洗脚。

看见爷爷洗脚,就跑过去玩水,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爷爷的脚指头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我们两只脚的五个脚指头是并列并排的,脚指头缝隙有宽有窄区别不大,而我爷爷两只脚的拇趾与第二趾都几乎是扭在一起,第二趾压在拇趾上头。问爷爷为啥会这个样子,爷爷嘿嘿一笑没有作答。

再后来,问多了,奶奶说:你爷爷年轻的时候是担担子的。担担子的?是做啥的?一直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担担子还把脚变成那个样子,不可思议?

后来才知道,用扁担挑着货物叫担担子,如当地人说你去担水(挑水)去呀等等?有看官说了,你说《走绛州》就说《走绛州》,扯你爷爷的脚趾,扯的有些远了吧?

话归正传,前一阵子,一首《走绛州》的山西民歌在央视节目中被蒙曼教授点评后火热了一阵子。

《走绛州》这首民歌究竟是民间小调还劳动是号子?

是山西民歌还是陕西河南民歌?

为什么先是襄汾民歌?

是走绛州还是去绛州?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走绛州(山西民歌)老泥车男声四重唱组 - 岁月燃情

走绛州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走绛州简介)

走绛州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走绛州简介)

《走绛州》是襄汾民歌而不是新绛民歌,准确的说是太平(汾城)民歌。

为什么?因为,要探寻上面那些问题,实际上背后的问题是:

绛州在哪里?为啥走绛州?谁走绛州?

现新绛之地(古代绛州)与古代汾城(也称临汾)曾经同属晋国。新绛县古名绛州,据《绛州志》载:

晋(都)城有二,一在州城东北二十五里,汉临汾址,今在太平县界内;……。

所以,说到绛州(现在的新绛县),就不得不说到汾城(原来的太平县),从历史的沿革的角度看,二者不可能分开,也不可能完全分不开。

春秋时期,两地同属晋国。

战国时期属魏国地,称汾城,隶属河东郡(那个时候只有汾城、临汾而没有绛州)。

西汉置临汾县,包括今天襄汾县西南的汾城等地(原太平县)和新绛县、以及稷山的一部分。

一直到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于柏壁镇置东雍州,分临汾县为泰平(后改太平,县治在古城、敬德堡)县和南太平县(县治在东雍州即柏壁,后移至玉壁),这个时候才有了最早的新绛。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

隋唐宋金时期,均设绛郡(州)管辖太平(即汾城)等县。

1949年两地又同属晋南专署。

再者说,汾城与新绛两地在地理上临近,相距二十多公里,甚至同属一地,处在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的分界地、连接处即汾阳岭九原山隆起南北。

从两地的风土民情、人文习俗看,也根本分不开。

走绛州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走绛州简介)

现在的新绛人,尤其是汾河北边西边等地习惯说道:走县里去,一般指的是到汾城。

而汾城人说起到新绛,一般会说:下绛州,走(去)绛州。

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在临汾和运城盆地建立都城(即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地理资源上的原因,就是运城有人类重要的生存资源——食盐(我国最早的池盐在运城解州盐池)。

黄帝与蚩尤大战的主战场也在这一代,也是为了争夺食盐这一重要的资源。

说到这里,这就与我们说的问题接上了。

走绛州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走绛州简介)

古代汾城(临汾),后代的太平县处在平阳郡府、河东郡府连接西边姑射山上隰州、汾州以至北边太原郡府等的重要商业交通要道上,是重要的商阜。

现在一说到晋商和晋商文化,人们大都认为以晋中为代表,人们印象中就会出现晋中祁县太谷平遥等几个大院和平遥古城,晋中也自称为“晋商故里”、“天下最富”。

但是,大量史料证明,平阳商帮也是晋商杰出的代表。

据《马可波罗行记》称,元代“从太原到平阳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而这些商业家族主要经营的货物就是食盐、布匹、茶叶、生丝和药材等。

如太平王家王协在承办运城盐务时,用巨资买得盐池股权,从河东盐池到淮北、淮南以至扬州、苏杭等地,都开设有王家盐号,承办盐业运销。

太平南赵杨家在新绛开办了世德永当号、世德和钱庄,在汾城开设药铺、古城粮店,作为回旋门面,还在运城购买盐池一处,在晋南十几个县镇开设盐号等。

用现在的话说,这些商业家族的总公司都设在太平县,然后,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始商号分店,把买卖生意做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诸如日本、俄罗斯等。

明清时期,平阳府亢氏人称“亢百万”,是“富可敌国”的全国首富,与太平县师庄尉家、北柴王家、南赵杨家、南高刘家并称晋商五大豪富。

据《清稗类钞》记载,“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平阳亢氏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巨”。

《山西通史》(明清卷)记载:临汾亢家,“蓄资以七八千万计”;太平县的“尉、王、刘、杨等家族资产也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尤其是尉家在鼎盛时期日进斗金”。

而晋中的侯、曹、乔、渠、常、刘诸姓人家鼎盛时期资产仅在七八百万两到百万两,与平阳商帮不在同一档次。

况且晋中的几大家族主要兴盛于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间,而平阳帮则称雄明清两个朝代及民国时期长达500年之久。

在那个时期,我们可以以太平尉、王、刘、杨四大商业家族的发展轨迹,来审视《走绛州》这首民歌文化生命力的发展轨迹。

这些大商业家族不仅仅需要经营的高级管理者掌柜、中层经营者店铺伙计,还需要大量的短途、长途转运货物的劳动力,即用一根扁担挑着货物运送的人(即脚夫、挑夫,重庆四川叫棒棒)。

太平县的脚夫们挑着担子把本地的货物运到平阳、绛州、隰州、汾州等地,再把那些地方的货物运回到本地。

走绛州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走绛州简介)

为啥到绛州呢?

因为,绛州处在汾河大转弯的优越地理位置,被誉为“水旱码头、交通枢纽”;

绛州在明清以来,小手工业发达,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和“南绛北代”的赞誉;

加之该地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为文房业的兴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绛州的澄泥砚(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绛墨(绛人陈玄之墨)等文房四宝享誉海内外。

四大商业家族与太平县的诸多商帮需要雇佣这些脚夫运送货物,而这些脚夫可以通过给雇主运输货物赚钱养家糊口,有跑单帮的、有被大家族长期雇佣的,也有临时在农闲时节帮工的……,尤其是从外地流落本地的没有土地的农民,更是担当起运输货物的主力军。

我爷爷和姥爷当年就是挑着担子给南高刘家运输粮食到西山换回山货(药材、核桃、红枣等),再转运到绛州换回食盐、布匹等货物,甚至在数九寒天到运城解州盐池去挑盐。

崎岖几百里路,甚至要爬坡,踏冰过河,三百斤的货物,在短短的几天要挑回来,劳累受苦可想而知。

我姥爷有一次从运城挑着盐担子急着往汾城回返,连夜赶路,在绛州附近过一条小河,天黑以为河水结冰没有问题,结果连人带货全部掉入河中,好不容易从河中爬出,幸亏被一个好心的老人家收留,才没有冻死。

长期的长途挑着沉重的担子运送货物,那个脚底板磨出血泡老茧是正常的,脚趾头扭在一起也就不用大惊小怪了。

那些去绛州运送货物的挑夫,用扁担担着担子挑着货物去送货或者去挑着货物会太平县(汾城),在路途中为了解乏、壮胆、排除寂寞,自娱自乐唱些流行的戏曲曲牌,哼哼点小曲小调是很正常的事情,《走绛州》民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走绛州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走绛州简介)

《走绛州》最初是《跑绛州》,为什么呢?在太平县本地方言中的“跑”就是“走”的意思。

如:问:你是怎么来的?

答曰:我是跑着来的。

跑着来与坐车、骑马等相对应相区别。古代汉语中,“跑”就有“走”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依然保留着这个含义。只不过,现代人多数情况下把跑与走作为了人的两种不同动作状态。

所谓走绛州,就是徒步挑着担子(也叫担着担子)到绛州。因此,真正的《走绛州》,最初作为太平民间小调、民歌,只有一段。

而后,由于运送货物的需要,以及运送货物工具的改进,不仅仅是一根扁担,加之民歌小调的流传,就有了推着独轮车、毛驴拉着的货车(我们当地也叫驴车等)走绛州的唱词唱段了。

并且随着山西晋南商人走向大西北、走向南方,就演变成了河南、陕西民歌了。

可见,《走绛州》这首民歌应该是萌芽于明清时期担着担子的脚夫唱的民间小调,逐渐成熟形成于民国时期的太平民歌了。

走绛州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走绛州简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黄河文化】《走绛州》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