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七十年代的年夜饭图片(七十年代过年年饭图片)

除夕趣谈,七十年代的年夜饭、守岁

除夕趣谈,七十年代的年夜饭、守岁

七十年代的年夜饭图片(七十年代过年年饭图片)

摄影:黑马照照

传统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称为“岁除”,这天晚上即是“除夕”。

当今时代,除夕夜成了亲友团聚和狂欢之夜。除了丰盛的年夜饭,饭后往往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供人们选择。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情况与现在就不一样了。

七十年代的浙江中部乡村,人们的生产生活还基本保留着农耕社会的传统,过年当然也不例外。

笔者在《年味》中谈到过,家乡除夕当天主要围绕三件事:谢年、年夜饭、守岁。

关于谢年,笔者的《年味》中已有详细叙述,不再重复。

七十年代的家乡,过年摆放到桌子上供家人及亲朋好友吃的菜肴称为“碗头”。鉴于物质条件的贫乏,即使是全年中最为丰盛的年夜饭,“碗头”的品种和数量与当今时代是远远没法比的。一般有:红烧猪肉片、煮猪头肉、红烧猪内脏、馒头渣肉(夹心猪肉与金针干菜红烧而成。馒头焐肉是浙中地区红喜事必备点心菜肴)、红烧全鱼或鱼块(寓意“年年有余”)、红烧鸡鸭、红烧荸荠、九头芥菜猪血汤、清炖青菜豆腐汤(寓意清清白白做人)等。其他素菜一般不上桌,因为过年主要奔着吃肉。

点心一般有:蒸年糕、蒸发糕、杨梅粿(内有芝麻红糖馅,糯米糕团外裹一层红糯米粒,看起来很像杨梅,因而得名)、粽子(家乡特色粽子是灰汤棕,色泽金黄,耐储存)、麦饼(内有菜馅的面饼)、馄饨等。当然每户家庭只可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馄饨或麦饼因外形都是圆的,寓意“圆满”,故是年夜饭中最后上桌的“碗头”。

年夜饭的主食一般是大米饭。老人也会吃索面,寓意“长寿”。因为灶神爷被送上天“上天呈好事”去了,要到元宵节才“下界保平安”,按传统,正月初一至十五一般不吃生米。所以年夜饭会烧一大锅,寓意“年年有余”。

年夜饭美酒当然是不能少的。一般都是自家酿的米酒或番薯烧酒。装在锡壶(家乡俗称“壶瓶”)中,往柴灶烫罐(砌于灶台中的水容器,用于烫酒、洗脸)热一下,温热的酒下肚,暖意瞬间布满全身。

吃年夜饭讲究关上大门。一来是为了避免年兽抢食。相传,除夕这一天,年兽要来人间抢食和祸害,要关门躲避及鞭炮驱赶。二来是为了“闭门生财,开门大吉”。

吃了年夜饭,一家人就在家中守岁。每个人手里端一个“火囱”(家乡一种烤火工具),围坐在一起,边聊家常边吃零食。

零食一般有烤米糕片、米胖糖、炒瓜子田豆、炒花生、炒玉米花、煮番薯、煮荸荠等。奶奶说,吃番薯来年会翻身,吃荸荠来年会圆满。

其实,因为平时没肉吃,大年夜肉吃多了,生性寒凉的荸荠有消食作用。老祖宗这种发明还挺科学的。

那时家中守岁讲究点着一对大红蜡烛,直到正月初一天明才能吹息。因为天气寒冷,大部分人守岁一两个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就上床睡觉去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除夕趣谈,七十年代的年夜饭、守岁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