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十常侍都是哪儿的人(汉朝十常侍)
汉末“十常侍”组合:宦官天团的出道与灭亡
“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你是不是以为说这句话的是一位孝子。
但其实,这话是汉灵帝说的,
而他口中的张、赵二人,
就是大宦官——张让和赵忠。
很多人将汉王朝的灭亡,
归罪于外戚和宦官。
但换个角度想,
如果没有利益关系,
这两方势力也未必会走上历史的舞台。
今天,我就想说说宦官权力的鼎盛代表——
“十常侍”。
1.
虽说是“十常侍”,
但是加上这个组合有12个人。
包括: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
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
这么多人咱也记不住,
只要记住汉灵帝的“父母”——
张让和赵忠就行了。
因为他们在宫中的职位都是中常侍,
为了叫起来方便,
便四舍五入凑了个整,
叫做“十常侍”。
2.
有人可能问了,
宦官在宫中还能担任官职?
东汉还就是可以!
中常侍这个官职在秦朝就有了,
西汉继续使用,
主要职能是服侍皇帝的日常起居,
也被叫做常侍或常侍郎。
最有名的常侍郎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
但这个官职最初是正常人担任的,
(没有贬低宦官的意思)
到汉和帝时期,
中常侍员额增至十人,
并在其后以宦官担任。
3.
你可能又要问了,
为啥汉和帝之后要用宦官呢?
这和当时东汉皇庭的局势有关,
汉和帝死后,
邓皇后主持朝政,
因为是女人,一个大男人整天在自己旁边不太方便,
所以在大家的建议下,
中常侍变为由宦官担任。
而且,因为他们常常陪伴在皇帝左右,
可以随时吹吹枕边风,
所以实际权力比很多高官还要大。
4.
“十常侍”的诞生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彼时,因为汉灵帝是从河间请回来当皇帝的,
朝中掌权者还有个窦太后,
他们家在朝中并无亲信。
为了更好地横征暴敛,“宠幸”美人,
汉灵帝需要更多的权力。
而宦官无疑是对抗外戚的一张好牌。
与此同时,张让赵忠这些人又很会说话,
他们深知汉灵帝好色贪财、头大无脑的性格,
又抓住了汉灵帝亲娘董太后目光短浅的缺陷,
轻轻松松就掌握了皇帝手里的权力,
成了左右皇帝命令的实质掌权人。
5.
随便说两件事,
咱来看看十常侍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第一件,
张让把自己的庄园建得比皇宫还要高,
这在当时是僭越朝制的,
他怕灵帝发现怪罪,就对他说:
“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
灵帝居然信了,整日沉迷于裸游馆,
愣是没发现。
第二件,
王允剿灭黄巾军之后,
在他们的营帐里发现了张让与其秘密来往的书信,
大惊之下上报汉灵帝。
灵帝听说后质问张让,
结果又被张让三言两语忽悠过去了,
还诬陷王允入了大牢。
这些事情,
你说是宦官能耐高,
还是灵帝太昏庸了呢?
6.
灵帝的纵容,
让十常侍更加肆无忌惮,
连僭越和谋反都能被轻而易举化解,
其他事情那不都是芝麻绿豆了吗?
于是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成了常态,
这些常侍们的亲戚也鸡犬升天,
在乡下横行霸道,
只要说一句“我家谁谁谁可是朝里的宦官”,
就没人敢得罪他们。
汉末百姓的赋税本来就重,
还三天两头被人来要点“保护费”,
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这就叫官逼民反,民不反才怪!
于是,各地农民企业风起云涌。
7.
但宦官毕竟只是宦官,
他们权力再大,
也需要有一个依附的主体,
那就是汉灵帝。
属于他们的时代,
注定要在汉灵帝死掉的那一年结束。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
大将军何进掌权。
何进与宦官分属两个阵营,
无论之前关系多好,
此时也要面临权力分配的问题。
相比于宦官,何进显然更占优势。
从身份上来说,他是护国大将军,
太后董氏之兄;
从实力上来说,他手握重兵,
有兵即为王道。
可是,在他有能力诛杀宦官的时候却犹豫了,
而正是因为这一时的犹豫,
断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8.
公元189年九月,
何进被宦官们设计杀死在内宫之中。
同时,宦官们劫持了皇帝和太后,
逃往黄河边,
这成了宦官们最后的挣扎。
他们以为自己手上握着两张王牌,
殊不知这也是两张炸弹,
所有人都能够以此为由,
发兵洛阳踩上一脚。
赵忠让袁绍杀死了,
张让也被逼到黄河边,投河自尽。
自此,“十常侍”的时代完全结束,
而大臣专权的乱世开始了。
9.
说回最开始抛出的问题:
汉末乱世真的是宦官所为吗?
他们的确是“党锢之祸”的罪人,
的确败坏了朝纲,
可是仔细看看,
他们的计策似乎也不是很高明啊,
但凡是皇帝清醒一点,
绝不会被他们这些人蒙骗。
可汉灵帝就是个糊涂皇帝,
把他和汉桓帝放在一起说,
我都觉得是对桓帝极大的侮辱。
正所谓“上行下效”:
因为灵帝眼里只有财,
所以下面的人也跟着贪;
因为灵帝眼里只有色,
所以下面的人就争相进贡美女。
皇帝昏庸,下面的人便开始贪婪,
他们为虎作伥,无恶不作,
又何尝不是灵帝之责呢?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汉末“十常侍”组合:宦官天团的出道与灭亡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