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尚
不怍于人无惧于鬼怎么解释(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全文)
《论语.里仁第四》24:不碍于人,无愧于生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试译试译先生说:“君子希望自己言语上迟钝,行动上敏捷!”敬亭山言
能言善辩,自然不能说就是缺点,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古今,都算是一项不错的能力了。但孔子对能言善辩的人,却一直都不大感冒。
我自觉属于拙于言辞那一类人,但对老夫子的观点,依然没办法完全认同,所以多翻了几遍《论语》,才明白孔子并非反感能言善辩,而是警惕于因能言善辩的能力而容易犯的三类错误。
一是容易文过饰非。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第十一》)二是言过其实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第十四》三是破坏人际关系。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公冶长第五》由于容易引起这些弊端,所以孔子才发出“巧言乱德”和“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感慨,并给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建议。
孔子和子贡有过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第十七》一个人若不是整日汲汲于营生,至少会偶尔思考下自己为何而活!
孔子那时,天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如果人学习的对象是天,那么“天”能给我们什么启示?什么都不说,“四时行焉”,让时空能按一定规律自然变化;什么都不干预,“百物生焉”,让万物能够自然生长。或许在孔子看来,上天的启示就是:自然而然!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也正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但由此推及开来,孔子一味让人少言,岂不自相矛盾?
当然不是!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第十六》可见,不该说的时候说了固然不对,但在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可取。
总而言之,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说恰如其分的话,不多不少,无过无不及。
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遵循的原则,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拿来就能套用的方法,就像孔子所说:
“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第十五》就像上天那样:让该发生的事,自然而然地发生!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语.里仁第四》24:不碍于人,无愧于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