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内有如玉胸怀,外有铮骨傲气!
《诗经》:内有如玉胸怀,外有铮骨傲气
一、有一天,一个人问孔子:“用善行来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就说这样一句话:“那用什么来回报善行呢,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对于任何一种人生、一个事件来说,保持仁慈宽厚的心,都是极其有必要的。
因为当你在起心动念处存有宽厚之心,摒弃了自己的自私、嫉妒、狭隘之后,不仅能够让自己从仇恨中摆脱出来,也可以因为这样的善心多结善缘,使事情往好的方向转换,这是仁慈宽厚存在于人生中的作用。
但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状态,不是任何事情都适合用仁慈宽厚来解决,因为真正值得用善良去对待的是本身就善良的人,就好像孔子所说“以德报德”的道理一样。
而当我们面对那些本身就以邪恶形态出现的人与事时,就要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去予以回击,以便有效使其收敛罪恶。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说:“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对待心地善良的人应该多一些宽容,而对待凶恶的人才应该更加严厉,对待那些庸碌平凡的众生则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宽容和严厉互用。
在任何状态下,不管是宽容还是严厉,两者互用才能使事物达到平衡,如果过分偏颇必然会使事物走向失衡,而在这种错误的方式下需要付出代价的往往不是个人,包括那些所有接近邪恶的人,都会因邪恶而受到伤害。
这是从客观角度出发,能够合理平衡善恶的基本法则。
但是在生活中,世间很多人所持有的态度都和这个客观法则相违背,因为人性之中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趋利避害,由此引申的一个显著问题则是欺软怕硬。
在生活中,善良的人本来需要用宽容和善良去对待,但是多数人却在善良的人面前习惯性地耀武扬威,而对那些邪恶的人却格外宽容。
正是这样一种错误的心态,才造成了一个错误的局面,当善良得不到拥护,而邪恶却多有纵容的时候,善恶才会在人生中失衡。
造就这一结果的是世间众生,而受伤的同样也是世间众生。
所以想要改善这个问题,就要从自己着手,从每一个人着手,能够识别这世间善恶,在拥护善良的同时也不忘严惩恶行,用公正无私的道义,还天地一个清明。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有一人叫子产,当他年老生病的时候,就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之后,你必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不如用严厉的政策。火势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而水性柔弱,百姓轻慢并玩弄它,很多人就死在水中。所以实行宽政很难。”
子产病了几个月就去世了,而子太叔执政时,却没有谨从教诲,不忍心用严厉的政策而奉行宽大政策,久而久之,郑国的盗贼开始多了起来,并且聚集在一处大肆横行。
面对这种局面,子太叔非常后悔,便说:“我如果早一点听从子产的话,也不至于到今天这一步。”
于是,就发动步兵攻打盗贼,对他们开始讨杀之后,盗贼才有所收敛。
二、《诗经》之中有一句话说:“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意思就是:不要放纵小恶,以约束不良之人;应当制止侵夺暴虐的人,他们从来不怕法度。
正所谓惩恶扬善,人生不仅仅要弘扬善良,更要惩治邪恶,只有安定四方,善良才能在合适的地方绽放。如果不能及时地制止错误的风气和问题,那么受到伤害的就是最值得提倡的善良本身。
所谓正直无私的心态,并非是在自身利益受损之后,以报复的形式来惩治对方的邪恶,挟私报复,而是内心不存贪嗔痴,站在正直无私的角度,以不姑息罪恶扩散为己任,用不偏不倚的方式纠正错误的问题。
所以最好的处世之道就是“君子如玉亦如铁”,不管是谦谦如玉,还是铮铮如铁,都是从不同角度展现君子两种重要的特质。
古人常说:“谦谦如玉,铮铮若铁”,这是古人对君子人格的最高评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以玉喻君子,就是取其圆润,不锋芒毕露之意,具有宽人之度量,容人之胸怀,这也是君子的品质。
但在保持如玉胸怀的同时,更要有铮铮如铁的傲骨,这是君子极其重要的一个特质。只有拥有此等品质的人,敢于仗义执言,不向邪恶妥协,不圆滑、不世故,同时有义气、有担当,更有一个敢与邪恶正面斗争的精神,以防止因为自身过于圆润而成软弱可欺之势。
红尘之事,纷繁复杂,倘若只养谦谦君子之性情,不练铮铮铁骨之傲气,亦或只练傲骨而不养温情,都难成大事。
我们保持内在的修行,是为了能够用更好的状态去面对人生;而我们修炼外在的铮骨,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性规则。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成其大事。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诗经》:内有如玉胸怀,外有铮骨傲气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