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息国国君是谁(息国百科)

息国非姬姓一一淮上文明探源之二

息国非姬姓——淮上文明探源之二

文/余长城

1

淮河在息县境内绕了个奇怪的弯,过孙庙乡之后,绕过城郊乡的庞湾村、徐庄村(今谯楼街道庞湾社区、徐庄社区),呈U字型抵达中渡店,清水河自中渡店注入。之所以绕一个奇怪的弯,是由海拔高度决定的,徐庄村海拔40米,庞湾海拔39米。或许在很久以前,并没有这么一个弯曲,只是因为后来徐庄村地势抬高的原故。商代独木舟发现于徐庄村,南北朝北魏独木舟发现于庞湾村,或许在商代,淮河就直接流过徐庄,没有绕这么一个弯曲。在庞湾村至徐湾村东侧,淮河北流,其间竹竿河注入。

淮河息县段共发现6条淮河独木舟,而在信阳境内其他淮河段没有发现。年代最远的独木舟发现于息县竹竿河,地点为八里岔乡小围孜村,年代为夏朝中期。因该处离淮河极近,也称淮河独木舟;该舟既可用作渡竹竿河之用,也可用作渡淮河之用。在孙庙乡月儿湾村,发现一夏代晚期独木舟和一春秋时期独木舟。城郊乡徐庄村、庞湾村独木舟分别为商代和南北朝北魏时期。另一独木舟发现于临河乡刘大庙村,时代为春秋时期。

6条淮河独木舟,3条(1条商代、2条春秋时期)收藏于信阳博物馆,北魏时期独木舟收藏于淮滨县淮河博物馆,夏朝2条独木舟收藏于息县息夫人文化公园。商代独木舟发现最早、保存最好,是信阳博物馆镇馆之宝,被誉为“中原第一舟”。夏代独木舟保存较差,年代最早的独木舟断为三段,另一条舷腹外壁左右均有缺失。

夏、商独木舟分别为樟树、秋枫和天料木,舟体较长,分别长13.7米、8.3米、9.3米;春秋之后3条独木舟均为麻栎树,舟体相对较短,分别长5.72米、6.68米、7.1米。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春秋时期气候不如夏、商时期温暖,天料木、樟木已极为少见;二是商代息国立国之后建筑用材量大,原先较高大的“南方乔木”被砍伐殆尽。夏、商时期,信阳境内气候温暖湿润,类似于今云南地区,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3-5℃。

在如此温暖湿润的气候下,淮河沿岸产着两个较大的部落,最早进入奴隶社会,分别是以潢川县为中心的“黄羌”和居于淮河以南罗山县境内的“尹羌”。

2

我们很难确定夏朝时黄羌、尹羌是否已经立国,但到了商代,根据墓葬及青铜器等证明,已有黄国、息国。

《竹书纪年》中有“(帝相)二年,征风夷及黄夷”记载,我们不能确定风夷是否“尹羌”。商代甲骨文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出于黄尹”“告于黄尹”等记载,我个人认为“尹羌”就是息国早期居民。

罗山县莽张乡天湖村后李村民组商、周墓的考古,以及安阳殷墟甲骨文的解读,为我们揭开了商、周息国神秘的面纱。

但仍有诸多谜团。西周息国为什么迁往淮河以北,商代息国是否已控制淮河以北部分地区?西周息国是否是姬姓封国?若西周息国是姬姓封国,其墓地到底在哪儿,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依照常理,姬姓息国墓地不可能与商代息国墓地建在一起,除非周代息国本不姓姬而是殷裔息国的继承,这也是许多历史学家质疑的地方。

考古已知,春秋时期息国故城在今息县城南5千米的原青龙寺,也就是发现商代独木舟的城郊乡徐庄村,这与明、清《息县志》记载一致。但县志称息国为周文王第37子羽达封地,有关周文王第37子羽达,历史上并无记载。县志所言立国时间为“武王十三年”,这个时间也经得起考证(但备注时间为公元前1122年却是错误):武王九年第一次伐商未遂定孟津之盟,武年十一年伐商有牧野之战,武王在位共十四年(灭商后不到四年)。县志又称,同年封赖国。赖国是周公旦之子封国,周公旦之诸子受封是在周成王时期,不是在武王时期。赖国是子爵国与息国始封为伯爵国可对应得上,只是后来息国升级为侯爵国。《春秋左氏传》皆称息侯,而墓葬青铜器铭文为“白(伯)”。

关于罗山县莽张乡商、周墓葬群,一直以来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商、周墓为商王武丁派驻的奴隶主贵族墓,其依据是商墓棺木测定年代为安阳殷墟文化第二期到第四期,即从商王武丁到商纣王;一种认为武丁并未派驻贵族,息国贵族为本地息人。

最有可能的解释,依我个人观点:武丁之后,始月息国。武丁“伐于黄尹二羌”,“出于黄尹”“告于黄尹”,黄尹二羌臣服,立为黄国、息国,中原文明进一步传入信阳境内,包括青铜器铸造传入。

何光岳先生认为:“息人起源于青海积石山和河曲一带的析支羌,即古代羌人的一支,叫塞人。这个析支即菥支也,菥即野青稞。”若以此讲,早期息人即尹羌。

3

商、周息国墓青铜器,年代莫辩,仅能依棺木测定年代。带铭文的鼎有“息父乙鼎”“息父辛鼎”。青铜器上的铭文“乙”“辛”,与商帝国贵族人名一致,所以息国极可能是商人建立的小方国,原来的尹羌被灭掉了。若尹羌或前期息国已经存在,为什墓葬仅从武丁时代开始?

安阳殷墟及罗山莽张乡商墓共出土带“息”字甲骨文卜骨3块,分别是“戊申帚息示二屯,永”“···子···何···息···白”“乙亥卜,息白弘,十一月”(部分学者将“弘”字解读为“引”字)。帚即妇,“帚息”即商王之妇,一般认为是商王武丁后妃。武丁在位五十余年,共二十余妃,“伐于黄尹二羌”是在武丁三十八年。“二屯”,即两副牛肩胛骨(可作卜骨),“永”,解读为人名。“帚息示二屯,永”,解读为:被纳为武丁之妃的息女敬献两块牛肩胛骨,被一个名叫永的商王朝官吏接收。“白”,解读为“伯”,“息白弘”即息伯弘,但缘何其取名又不依天干之数?可能的解释是:息伯弘是一位息国贵族而非王,故令其占卜。

安阳殷墟刘家庄曾出土带“息”字铭文青铜器两件,表明“息”是商王朝贵族(葬于殷墟)。据此,我个人认为商代息国是商人贵族中之息人建立的,是外来统治者。周灭商后,并未大军南下灭掉息国,息国臣服。

罗山莽张乡商、周墓共出土带铭文青铜器40件,其中带“息”字铭文青铜器26件。商晚期青铜器有提梁卣(内存有酒)、息父辛鼎、息爵、铜钺等,周青铜器有大息鼎(为国鼎,又称息国鼎)、息伯卣、息父乙鼎、乙息觚、息戈等,证明息国于西周始封为伯国。商墓中有铜钺,钺是征伐的权杖,若非商人贵族派驻来的息国之君,是不可能享此权力的。

息伯卣的铭文是“姜用作父乙宝尊彝”。学者认为“姜”应是周康王之妃王姜(姜为王室贵妃通用词)。广州博物馆藏有息伯卣器盖,器盖铭文“隹(惟)王八月息白(伯)易(赐)贝于···”。若周息国为姬姓,为何有息女嫁于周康王?故周息国应为殷裔之息服周所封。

有关周代息国是姬姓之说,见于魏晋杜预《春秋左氏传经集解》:“郑、息为同姓之国。”然而宋人郑樵、罗泌却认为息国非姬姓,但二人却错误地认为息国为妫姓。三国东吴韦昭《国语注》也认为:“息,姬姓之国,陈妫,陈女为息妇。”这两位分别为《左传》《国语》作注的,误导了后人,致使后人以为周息国为姬姓。且《左传》皆称“息侯”,一般人认为,若非姬姓,何至侯爵?

息侯(息夫人之息侯的爷爷)伐郑自取灭亡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息国在东周时国力强盛(息国据有信罗盆地和大息地),效命周天王,盲目出兵讨伐割王畿麦田、“射王中肩”的春秋小霸王郑庄公。或许正因如此,息伯才被加封为息侯。息侯伐郑致使息国元气大伤,此后再无大型青铜器铸造。

不能确定商代息国和西周早期息国之都城是在罗山县境内还是在息县淮河边(城郊乡徐庄村)。从息县到罗县货物运输,可通过竹竿河,竹竿河内出土大量阴沉木。自夏朝以来建造的许多独木舟,为渡淮河和竹竿河提供了便利。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息国非姬姓一一淮上文明探源之二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