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古代地主如何兼并土地(古代 地主)

古代地主如何“兼并土地”

古代地主如何兼并土地(古代 地主)

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想回到宋朝,当个大地主。

古代地主是怎么兼并土地的,强买强卖,强取豪夺,那都是剧本里才有的东西,古代也是有法的,没有谁会闲得无聊去挑战律法的底线,尤其是地主,家大业大,他更不愿意挑战底线,多数都是软刀子,就算是官商勾结,谎报田亩,也得考虑下到底值不值。

宋朝三冗两积的情况大家是知道的。反正如果是我,维持下关系可以,谎报田亩,偷税漏税,我觉得不划算。

今天就从反派的视角,聊一聊宋朝大地主跟王安石的博弈。

宋朝初期的经济问题很大,入不敷出、商旅不行,时常资不抵债,并没有中后期那么发达。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如果没有足够的生产力,什么商品经济,什么丝绸之路,都是摆设。

可以对照普通人,没有什么资源、也没什么人脉,周围还都是竞争对手。

所以除了基本的鼓励农业、兴修水利以外,宋朝并没有对兼并土地进行什么限制。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宋朝的想法,就是无论如何,先把生产力搞上去,其他的以后再说。

结果玩脱了,偌大的宋朝疆域,成了地主的狂欢盛宴。

只要有财,只要有权,土地就都是我的,百姓不愿意,跟我有什么关系,他也可以一起吗,百姓想要斗地主,去找朝廷呀,朝廷都还没说话呢,你在这着什么急?你这个刁民,我要去朝廷举报你。

有话咱可以好好说,你要是觉得自己没有土地,又没啥手艺,吃不上饭,可以来找我呀,我家大门随时向你敞开,可以给我当佃农,帮我种地,朝廷的赋税我替你交了,还包吃包住,何必动武呢,粗俗。

宋朝自身,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甚至还有点想笑,因为这时候的宋朝,推行的是“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土地集中与否,并不影响朝廷的税收,甚至土地越集中,宋朝反而越高兴,因为赋税征收会更方便。

开玩笑,我们这些地主可都是宋朝最美纳税人,哪次不是朝廷征夏税,我们秋税都准备好了,怎么能让朝廷操心。多不好呀。

为了给朝廷分忧,播种的时候,贫农兄弟要是没有银两买种子,可以来找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给我打个条,我借给你呀。明年丰收了再还我,我不着急。

不过咱丑话说前头,朝廷是有王法的,我借给你没问题,就算明年遇到个灾年,没收成还不了,也没问题,我再借你都没问题,这都小事。

不过我这是有利息的,利率不高,但万一一旱好几年,总不能年年还不了我年年借给你吧,现在风调雨顺是没错,但老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到那时候我利息不要都行,本金你怎么还我呀,我这拖家带口,都是要吃饭的呀。

要不这样,大兄弟你把地契押在我这,我多借你点,啥时候丰收了你啥时候来取,我这双手奉上,要真是碰上了老天爷不给饭吃,我也不找你,大家都不容易。

你只要记住,实在扛不住了别硬抗,可以来找我,我家大门随时向你敞开,过来给我帮忙,包吃包住,咱们共同富裕。

然后扭头先把利息滚上几圈,还想还清,下辈子吧。违法吗?当然违法,这是高利贷呀,但是按照宋朝律法,你情我愿,合理合法。轻轻松松,百姓的地契就成我的了,相比地契,借出去那点算个啥呀,有必要去勾结官府吗?没必要。

本来吧,我这地主当的还是挺滋润的,可是不知道从哪蹦出来一个叫王安石的人,放着好好的诗词不写,文人雅士不当,非要从政拜相,还要搞什么变法。

本来都不想参与这事,就想安心做我的大地主,可这王安石,你说他变法就变法吧,非要过来砸我的饭碗是怎么回事?

别的都不说了,就说他这青苗法。说得好听,分什么夏料、秋料、不就是把国库的粮食换成银两,再交给转运司,然后借给百姓买种子吗。

跟我这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利息稍微低点,但也没低到哪去呀,推行了一年,光青苗钱利息,就收了293万2213贯石匹两。

你们说这王安石是不是仗着朝廷撑腰,恶意竞争。

而且我听说,我们宋朝那些小老百姓没文化,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只是听说可以到官府申请青苗钱,就一窝蜂都跑过去了。

一拿到银两,啥都不干,光想着吃穿用度,去哪潇洒潇洒,正儿八经买种子种地的没几个。

结果朝廷收账的时候傻眼了,咋滴,朝廷的银两就不用还了吗,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甚至有的人把土地和宅子都卖了。卖到哪去了,还不是我这里,朝廷的银两不还不行呀,那么多官兵要养。

但我这里可以拖呀,随便你拖,只要地契在我这,你想拖多久就拖多久。不还都行。我家大门还随时向你敞开,包吃包住。

我还听说,这王安石刚开始的时候,说的是青苗法全凭自愿,想借就借,不想借就不借,可他下面那些人不听话,具体怎么回事不知道,咱也不想知道他们官场那些弯弯绕绕。

反正是有这么一种说法,青苗法是按照户等高下匹配。所有百姓都得借,不借都不行,这不强买强卖吗。

本来吧,我还觉得这王安石是个人物,少年英才,49岁封侯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咣咣一套连招下来,说不定真能让我们这些地主元气大伤,都准备收拾细软跑路了。

万万没想到,这王安石也是个心急的主,年轻气盛。

他也不想想,老百姓都是些什么人呀,除了种地,啥都不会,收成还不好,我这最近刚来几百口子人,哪个不是饿得面黄肌瘦。

啥准备都没有,就要老百姓在粮食和种子之间二选一,一个能满足当下,一个至少等半年,能不能撑过去还不一定,怎么选?

老百姓连他这“青苗法”是干啥的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他所谓的富国富民大计。还不如先填饱肚子再说。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照我看,这青苗长不了。你看,后来是不是废了,王安石相位也没保住。

看来我这大地主,还能再当几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代地主如何“兼并土地”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