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严复点评庄子(严复注释的庄子)

严复评论庄子的新意,最后部分

哲学和宗教方面:

彼与我,即物与我,古人在物我问题上说了很多,而严复只用西方哲学的绝对一语,就道破了宇宙间的相对与绝对之理:彼是对待之名词,一切世间所可言者,止于对待,若真宰,则绝对者也。(第1106页)而所谓真宰,用西方哲学的说法,就是世界一切事物的终极原理或规律,而《庄子》则称为“庸”,又称为“常”,它对于万物的作用就是“用”:夫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不独人道有如是也,而造物尤然。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寒暑之推迁,昼夜之相代,生之万物以成毁生灭于此区区一丸之中。其来若无始,其去若无终,问彼真宰,何因为是,虽有大圣,莫能答也。……自其终极而言之,固无彼是而寓诸庸,则又有彼是向背之可论矣。庸者,常也,用也。(第1107页)

有时则直接用西语及其说法解释《庄子》的命题:依乎天理,即欧西科哲学家所谓 We must live according to nature。(第1108页)这样的阐释对于我们了解《庄子》思想确有帮助。

又如:与生俱生,曰性;群生同然,曰德;因人而异,曰形。骈拇枝指与生俱来,附赘悬疣,专形而然。性=Nature 德=Essence 形=Accident 侈于德=Abnormal(第1119页)这似乎是用翻译法来做阐释,不过,这种翻译也只有如严复这种中西贯通的学者才能翻译得当,否则所选用的词汇亦不必恰当而合适,又怎能起到阐释的作用呢?

严复对西方哲学史的唯物与唯心两大派别的差异亦甚明白,能引以论《庄子》思想:屈大均曰:心从知而得,知之外无所谓心也。常心从心而得,心之外无所谓常心也。知即心,心即常心,大抵圣愚之分在知不知,知即有物皆心,不知即有心皆物。庄生之齐物,亦齐之于吾心尔。知心之外无物,物斯齐矣。屈氏所言,乃欧西唯心派哲学,与科学家之唯物派大殊。唯物派谓此心之动,皆物之变,故物尽则心尽,所言实凿凿可指,持唯心学说者,不可不深究也。(第1115页)据此看来,严复是赞同西方唯物派的。

《庄子·知北游》中说:“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严复强调说:“道与论道,截然两事。(第1137页)这种解释只有具有西方哲学思辨素养者始能说出,道为客体,论道则主体对客体之道的认识,在西方哲学中一为本体论,一为认识论。旧式学者于此往往不能明辨。

宇宙,是中国古代学者使用的名词,古人亦有多种解释,如《庄子·庚桑楚》篇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此种解释不够简明,令人费解,于是严复用西学术语阐释之:“宇宙,即今西学所谓空间时间。西文,宇 space 宙time。空无尽处,但见其内容,故曰有实而无乎处。时不可以起讫言,故曰有长而无本剽。宇者,三前之物,故曰有实。宙者,一亘之物,故曰有长。”西学术语非常简明,故为国人所用,但严复又据西学的理解对庄子的说法做了解释,则让国人对《庄子》的思想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知其与现代宇宙概念并无二致。(第1139页)

《知北游》又言:“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只看此言,不知所云,严复又用西学术语释之:“知者,接也,直接之知也。知者,谟也,间接之知也。接知=Know by intuition,谟知=Know inference。”(第1139页)于是庄子之意坦然明白而无疑义矣。这样的注释,在《庄子》阐释史上,堪称妙注之一。

对于宗教,中西的观念与态度也几乎相同,都是随其成心而师之之说:世人之说幽冥,宗教之言上帝,大抵皆随其成心而师之之说也。曰福善祸淫而不容,事偶而赦罪宥眚;中国之想像,则袞冕而圭璋;西人之为容,则袒裸而傅翼。凡此者,皆随其成心以为之说。至其真实,则皆无据。(第1107页)严复认为随其成心而师之的说法皆无根据故不可信,这表明严复接受了西方的科学观无神论。

又据《庄子》语,说明道教与佛教及基督教在根本概念上的相通而一致:即以下所云“心未尝死”,即老子所谓知常,佛所谓妙明,耶稣所谓灵魂不死。(第1115页)

《庄子·知北游》篇中说:“物物者与物无际”,实际上是说最抽象的道或真宰,这是很难说明的,严复评语曰:“物物者非物,此最要义。故西教像人为真宰,哲家以其观念为最稚也。而中国唐之刘、柳言天,且谓其好恶赏罚,与人意殊,是特不可知耳。以为同人,固可以作;以为异人,亦未必是。夫孰从而决之?”(第1136-1137页)指出西方宗教用人的形像来指称真宰,在西方哲学家看来,是非常幼稚的方法,所以它只能属于宗教,而不能归于哲学。中国古代则用“天”来指称真宰,但对天的说明则往往神秘化,如唐代学者刘禹锡、柳宗元言天有好恶而能赏罚,亦非确论。对比起来,自当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论此事为得体,此即严复据西方哲学的思辨概念阐释《庄子》之一例。

论述严复《〈庄子〉评语》至此,可以他的评语为结,以见他在学术上之所以能超然自成一家的原因:

拘虚、笃时、束教,三者皆学道之厉禁。拘虚者,所处之地不同也;笃时者,所处之时不同;束教者,所受范之外缘异也。井蛙夏虫,曲士之智,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第1130页)又言:学道者以拘虚、笃时、束教、囿物为厉禁,有一于此,未有能通者也。(第1104页)

学者之所以有高下,就在于这四个方面。严复既学于中国而留学于英国,故无拘虚之病也。能通中西历史,纵览合观,无笃时之弊也。学贯中西,不偏于一隅,无束教之病也。求见理极,不耽利禄,能不囿物者也。能去此诸项厉禁,其学其论不至于深刻高明不可得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严复评论庄子的新意,最后部分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