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德经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说损有余 补不足)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有余损之 不足补之

帛书经文: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②?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xiàn)贤也③。

道德经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说损有余 补不足)

词句注释:

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

天之道,天道的规律;张,【说文】施弓弦也,即把弦安在弓上。

②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取,选择;奉,【说文】承也,贯彻、执行,与“奉有余”之“奉”异义;天,指天之道。

取奉于天,选择执行天之道,即取法于天之道。

③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若此,指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见,同“现”,显露;

贤,德行、才能。

道德经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说损有余 补不足)

经文今译:

天道的规律就是如同给弓上弦一样,把高位的地方压下去,低位的地方而升起来,多余的地方进行减损,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

所以天道是减损有余用以补充不足。

但人道就不同了,它是减损不足用以供奉有余。

谁能有余并且还能取法于天之道呢?唯有有道之人!。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功成事遂而不居功。这样做,是不想显露自己的德行。

本章解读:

无论有余还是不足,任其发展均会导致妄欲妄为,及至物极必反,故要损之补之,使之都恢复合理正常。所谓“损有余”是将超过正常太多的部分减损下来,所谓“补不足”是使不足的状态至少恢复到最低正常水平。通过损有余、补不足之后,使原有余者和原不足者达到协调平衡。

道德经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说损有余 补不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理论,应用于国家社会治理时,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均贫富的平均思想,如同儒家所讲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样,但老子的思想并不是平均思想,只能说有可能会平均,因为被损者被损以后,可能依然会比被补者还多,也有可能会比被补者还少,也有可能两者一样多。但通过损有余补不足之后,两者能达致协调平衡。

但人之道就不同了,乃是“损不足而奉有余”,即现在所说的“马太效应”:让强的愈强、弱的愈弱;让好的愈好,坏的愈坏;让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这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是典型的弱肉强食的丛林竞争法则,残酷异常。

谁有余还能取法于天之道呢?唯有道之人!有道之人有大爱,有余不以自奉,而奉于天下。

道德经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说损有余 补不足)

有道之人为什么能“有余”?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就是越为人利他、予人无我则越有越多。

“被褐而怀玉”、“有余”而“无积”,能“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且还能“不欲见贤”,这就是无欲无为不争的有道之人即为圣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有余损之 不足补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