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用三个词语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李清照一首词,连用三个设问,写出前后两个元宵节
李清照生活于南北宋之交,是千古第一才女,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她的词风格清丽婉转,特别是有一首词《永遇乐》,一连用三个发问,写出了前后两个元宵节,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颇多感伤。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在北宋时期,生活安逸,心情闲适,与丈夫赵明诚感情融洽,多数时候在首都汴京度过。后来金兵入侵,是为南宋,她颠沛流离,写此词时是寓居在临安。
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写自己晚年在临安过元宵节时的情形。词的上片一连用了三个疑问句,词人到底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呢?
第一问,人在何处
此时正是初春的落日时分,临安城的上空,火烧云呈现出金黄的色彩,傍晚的云朵围绕着碧玉似的月亮。词人明明知道自己现在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但她为什么还要问身在何处呢?
这就是词人饱受了国破家亡夫逝的重重痛苦,她从汴京流落辗转到了偏安一隅的杭州,痛定思痛,她的心情已经麻木,不相信自己真的安定下来了,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明知故问。
第二问,春意知几许
现在是元宵节的时候,地处江南的临安城已经能够见到春色了。晶莹的飞雪渐渐隐退,那曾经暗香浮动的梅花也日益凋残,由此词人联想起古人梅花落的曲子来,不禁内心顿生感伤。
虽然柳树已经发芽,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在春风里如烟似雾,但这是真正的春色吗?即使是春色又怎么样?由于自己经受了太多的磨难,这些春色再也不能打动她,再也没有了心情去欣赏留恋。
第三问,次第岂无风雨
再说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真的能够一直是融和温暖的天气吗?说不准在元宵观赏花灯歌舞的时候,一会就变天了,就有意想不到的狂风暴雨到来。
李清照在北宋过着安定的生活,夫妻相伴相随,谁也没想到美好的生活就被金兵的铁骑踏破了。现在李清照心有余悸,对一切都持着警惕怀疑的态度,就是眼前的天气也不能相信了。
词中这三个疑问句,写出了李清照经受重重苦难后那种孤独感伤寂寞无助的心情。因此她再也没有兴趣出游玩乐,毅然辞谢了酒朋诗侣的邀请。
接着词人又通过对比的手法,在词的下片里写出了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元宵节。
前一个元宵节,是簇带争济楚
那个时候是北宋,时局稳定,汴京到处都是一派太平祥和的景象。她和丈夫赵明诚恩爱甜蜜,互相写诗填词投射猜覆,互相研究探讨金石古玩,冬天则踏雪寻梅,一切是如此惬意。
特别是元宵节的时候,那更是中州的盛日,十分热闹。她李清照头上戴着翡翠的帽子,点缀着金银色的头饰,打扮得非常入时,和同伴们愉快地观花灯,猜谜语。可以说那个时候是李清照人生中最为安定快乐的时期。
后一个元宵节,是风鬟雾鬓
后一个元宵节是在南宋,其时已是国破家亡,一切都失去了,生活里只有回忆和痛苦。而且词人满头白发,到了人生的晚年。这样苍老,这样憔悴,真的是不想去看元宵灯会,不敢再见到任何人了。
但是毕竟李清照是才女,她的名气还在。那些酒朋诗侣的伙伴们驾着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游览元宵灯会,她也只能婉言拒绝。她只能看着别人去热闹,自己则躲在窗帘底下,听听窗外别人的笑语和喧哗。
李清照生逢乱世,只是年轻时过了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后半生颠沛流离,漂泊异乡,痛苦寂寞。她在晚年用《永遇乐》这首词,通过对比和三个发问,写出了南渡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命运。
同时《永遇乐》这首词,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元宵节的对比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李清照的故国之思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谴责,抒发了词人的身世之叹。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李清照一首词,连用三个设问,写出前后两个元宵节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