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水袖的基本动作(京剧中的水袖是什么意思)
水袖琐谈:京剧生行演出中水袖运用的技巧
作者:王庚生
京剧服装是一种特制的舞服。每件衣服的袖子上,经过熨烫,都有一条笔直的褶印,从肩头一直贯到指尖。这条褶印对于耍水袖有重要作用。穿上带水袖的舞服,平伸膀臂,从肩头到食指尖自成一条直线,如果能经常保持这条直线与袖子上的褶印重合,无论你怎么舞弄,水袖也不会乱成一团。肩、肘、指的这条直线与褶印重合以后,稍微露出手指,用大拇指对准褶印,挑起水袖,然后用无名指(四指)轻轻按住水袖的底部,以免使水袖下垂,这样,拇指和无名指很自然地就将水袖的位置固定住了。以后无论怎样变化,拇指也不离开褶印,四指也不松开水袖底部;在这种基本固定的状态中,无论你投袖、扬袖、折袖、翻袖……怎样摆弄,水袖也不会不听指挥了。
这本来是水袖功的最基本的常识。我所以再絮叨一遍,是因为有些青年演员还没有找到这个窍门,常常把水袖“大撒手”,等“撒”出去以后,再想收回来,就费了劲了。所以我想简单地说说,还是有好处的。
例如抓袖时,不是“大撒手”以后,再满把地抓整个袖子。根据前面所说的窍门,只是用大、食、中三指去抓甩在外面的袖角。所以有经验的演员,一抓就抓到,而且抓得净利落。再如扬袖(如《问樵闹府》的范仲禹,扬起袖子来招呼樵夫),表面上看,似乎是扬起来以后,全部甩出去,再收回来,实际也只是甩出去一角。因为甩出去时,无名指仍旧紧紧扣住水袖的底角,并没有放松。
司马骅、李一车之《问樵闹府》
最常见的是带水袖,拿马鞭。初学的人不知底细,一握马鞭,水袖就全部滑脱下来,把马鞭遮住一半。这样既不好看,要起马鞭来也必然与水袖裹成一团,撕捋不清。窍门是:
一、先用拇指将水袖挑起;
二、将马鞭柄上的绳扣套在无名指上,然后用无名指紧紧按住水袖底部,无论何时都不松开;
三、拿马鞭时只用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用力。这样,耍起马鞭来,就永远不会与水袖裹乱。
耍水袖时,无论怎样动作,肘、腕都要掌握圆、柔的要领,一僵一硬就不好看。水袖摆动的路线,都必须走圆形、弧形、8字形,不能直出直入。
这自然是最基本的规律。但也有例外。如《乌龙院》中宋江对阎婆惜唱到:“……都道你私通那张……”(“八哒呛”下接“凤点头”锣鼓)水袖就以垂直的方向,唰的用力往下一投(同时还用力跺一下脚),然后直截横着挑起来,动作见楞见角,干脆绝决。下面接唱“……那张文远哪!”这是由于宋江当时的特定情绪:嫉妒、忿恨、自尊心被挫伤等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内心非常激动、痛恨所决定的。根据不同剧情和不同的人物思想感情,活用基本规律(但要用得自然、优美),不但允许,而且是必要的。
穿带水袖的服装,一举一动都与全身动作,舞台部位,以及音乐节奏等有密切关系。用得好,有助于人物刻划,为表演生色,用得不好,就成了累赘。
刘叔度之《乌龙院》
《捉放曹》中,曹操持剑去杀吕伯奢全家,陈宫急忙去拉,没有拉住,曹操下场。陈宫追到下场门面朝台后,右手扬袖(起“凤点头”),水袖往下一投,颓然无力地垂贴在大腿上。这个动作和造型,表现了陈宫预感灾祸来临和绝望无奈的情绪。由于这个“相儿”是背朝观众亮的,所以除去背上要有戏,还要原相儿不动(右手水袖贴在大腿上不动),转过身来,给观众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然后再挑袖,接唱:“他一家大小要遭祸殃。”如果背朝观众亮相以后,跟着一边转身,一边就挑袖出手,既与音乐节奏不调谐,也破坏了观众的完整印象。这虽然是很小的细节,但也应适当注意。
同一类的例子,如《审头》中陆炳下场,念完“掩门”,面朝观众,向下场门斜着倒退两步,投袖,两臂下垂不动,转身背朝观众以后,再挑袖出手。不要投袖完了,跟着就边转身、边挑袖。道理与前面所说的相同。(《审头》中陆炳这个人物的性格,是老谋深算,沉着稳练;退场时的心情是:一方面人头案件告一段落,结果“圆满”,如释重负;一方面还有雪艳和汤勤的“公案”未见分晓,留有“尾巴”,内心仍感沉重,不能不有所思考。“掩门”后的亮相虽然简单,但也包含了这许多内容,必须“带戏下场)
马连良说《审头刺汤》
在京剧表演动作里,有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等等规律。例如《碰碑》,杨继业看见“李陵碑”,准备着重地指一下这块碑,动作的程序是:碑碣在西面,演员却先面向东上步,向东一望,向东一指(这是虚指),然后手指画一半圆形,随着目光向西转移,再往西着重地指向碑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求得舞蹈动作的平衡。运用水袖也不例外。我们把这种运用水袖的方法叫做“声东击西”法。
例如《闹府》中的范仲禹,知道是葛登云抢走自己的妻子,决定找上门去。他要去的方向是左面,可是首先却用右手抓水袖(根据“哪儿动,看哪儿”的原则,眼睛、面部也首先向右一转),然后再左手抓道袍大襟,抬左腿,全身转向左面,向左方走去。
在舞台上,从右向左转(即从上场门方向,向下场门方向转),面向左,而抬右袖(或抓右袖),我们叫做“正场子”。相反的,则叫做“反场子”。例如《乌龙院》,宋江清早从乌龙院出来,忽然发现丢了招文袋,决定回身去找。从街上转身回乌龙院去的路线,就是“反场子”,表示顺原路找回去。如果仍走“正场子”,就不是“顺原路找回”,而是沿着大街又走下去了。由于在舞台上走路是走“圆场”,只能用反正场子来表示往返路线;反正一乱,路线也就乱了。
关于反正场子和水袖运用的关系,还有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一捧雪》中的“搜杯”一场,莫成怀揣玉杯,打算从前后门混出去,有连续两次的上下场。第一次是“正上”,“反下”。从上场门上,抓右袖,闯到台口,发现前门有严府的校尉封锁,出不去,倒退两步,右袖向胸前一护,暗示怀中揣有玉杯,转身,翻左袖护头,仍从上场门下。第二次是“反上”,“正下”。从下场门上,抓左袖,闯到台口,发现后门也有严府的校尉看守,出不去,又倒退两步,左袖向胸前一护,转身,翻右袖护头,仍从下场门下。这两次上下场,动作完全对称,恰好说明反正场子与水运用的关系。
(《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水袖琐谈:京剧生行演出中水袖运用的技巧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