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道德经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
道德经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代大匠斫木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本章宗旨是太上教导我们堵不如疏,出了问题再去解决,不如不出问题。以教化为主,惩罚只是辅助手段。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一次强调,自然的因果报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们试图代替自然去行使惩罚的权力,只会使自己受伤。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我们看电视,每当大臣劝君主实行仁政的时候,经常说这句话。人民不怕死,你施加再严厉的刑罚有什么用呢?有两种情况人民会不怕死:第一种就是民不聊生,人民的性命无所保证,自然不怕死。第二种就是被欲望遮蔽了心灵。敢于挑战法律极限的人从来都不缺。
接下来举了反面的例子,如果人们怕死,则有不守规则的,加以惩罚,谁还敢呢?这里的杀不能理解为杀死,而是惩罚。杀一儆百,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杀人了。
如何可以使人民畏死呢?前面早已给出了答案。就是无为。以百姓心为心,不贵难得之货。不尚贤等等。看看太上是如何的苦口婆心,正面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又反过来告诉我们不这么做的后果。
这里的若是假如的意思,是假设。所以太上并不是提倡使民常畏死,那就又有点为了某个利而为之的味道。而是应该无为,顺应自然。民常畏死是自然的结果。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代大匠斫木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有专门负责惩罚的存在,就是自然。前面讲过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民间有句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俗话都是有道理的,是几千年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可以观察身边的人,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广行善者必得善终,多行不义者多恶疾缠身。也有人说,有些坏事做尽的人,好像也没啥报应。那只是不一定报应到这一辈子罢了。有很多生之死地的人,为什么呢?上一辈的因果。
人们代替自然去进行惩罚,就像代替那些名匠去刻木。没有不伤手的啊。
从这里看得出太上是反对法制的。法制就是制定很多规则,什么事情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太上认为这是老天的责任,并且是有高超艺术的。就是一个手法高超的工艺人,普通人拿着人家的工具乱砍一通,不但做不出来东西,还会伤了手。
这个是很重要的话,普通人理解不了自然的深奥,只看眼前的结果,好像我们掌控了自然,实际上就是在自我毁灭。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普通人接触最多的是教育。我们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子女,问题是你怎么知道就是对的呢?你认为的恰恰多数情况下是不对。恰恰是让孩子进一步远离了自己的心灵,自然的永远是不能被刻画的。
想要在教育上有所改变,必须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因为你爱自己的孩子,就希望他得到最好的。问题是这个好的定义。如果你自己的认知不进行改变,那么你只会给予孩子你认为的好。
当然,现在的你也是你的孩子的一个因,而孩子也会因为这个因成为一个特定的人,但绝不仅仅是你塑造的样子,因为孩子还会在将来碰到更多的因。所有的这些才铸就了一个人的未来。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叫佛渡有缘人。就像我的文章,看到的人很多,可能有那么极少数,已经积累了很多因,加上我的文章的这个因,就发生了变化。对大多数来说,只是给你多了一个因,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变化,但这个缘总是多了的。积聚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生变化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