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客家祖地文化(客家祖地是谁写的)

不忘本而固守着的客家祖地精神

“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万里也有源。”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徒中,始终牢记根本,不忘祖地。客家人迁到哪里?迁得多远?都能牢记客家祖先,牢记祖地。姓李的,都记得火德公;姓张的,都记得化孙公;姓廖的,都记得花公;姓丘的,都记得三五郎公;……只要有机会,都会想办法回到祖地寻根。这就是为什么从海内外自发前来闽西各县参加宗亲祭祖活动的客家后裔,远远多于宁化、长汀的公祭活动。因为宁化客家公祠和长汀的客家母亲河,都是虚的。在闽西各姓客家开基祖是实实在在的,有姓名,有祠堂,有族谱。比如,上杭稔田的李氏大宗祠,是清朝道光年间福建、广东、江西的火德裔孙共同建造的,每一间都刻着建房裔孙宗支的名字。还有至今迁到各地的客家人,在族谱上都记着汀州、宁化、瓦子街等闽西祖地地名。比如广西、浙南、江西修水的客家人,都记得祖先来自上杭。粤北、四川的客家人,记得祖先来自汀州“瓦子街”。

爱国爱乡精神则是客家人祖地精神的升华。爱国爱乡是客家人不忘本的道德体现和为国为民的高贵品质。因为爱国爱乡,每逢国难当头,客家人总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丘逢甲在清政府割台后,马上组织义军,反抗日军占领台湾。台湾失守后返回原籍广东蕉岭和上杭下都,在广东、福建创办几十所小学和师范传习所,致力于培养成人才。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后,永定人胡文虎以南洋客属总会会长名义,积极在南洋各埠推动建立了53所客家公会,领导南洋客家人支持祖国抗战。二战以后,海外客家人随着身份的转变,由爱国转为关心支持祖籍国和祖籍地的建设发展。由马来西亚归侨姚美良、侨胞萧光麟倡导发起的世界客属公祭石壁客家公祠和汀州客家母亲河大典,自1995年以来年年举办,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回到客家祖地寻根谒祖和观光旅游。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不忘本而固守着的客家祖地精神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