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探索校本课程特色化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优势

探索校本课程特色化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优势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校本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课程类型,而且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学生的独特需求,要更具灵活性和选择性。当前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更关注于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育,与学校自身专业设置、学生就业方向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

校本课程是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国际课程研究会提出的一种教育概念。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校本课程需要以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以及具体的课程管理标准为依据,由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来统筹规划和管理,并且由教师积极参与设计该课程。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校本课程,其应该属于高职院校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是课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校本课程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需求有着高度一致性,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来不断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同时也需要借助校本课程来积极寻求与社会多方主体之间的合作,更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为社会培育更优质的专业人才。

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三者互为补充,在丰富和充实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以及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校本课程教育内容更具先进性,可充分体现新时代新特征,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领域新动态,为后续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校本课程有着更强的本土性特征,学生们可以在比较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去学习,这对于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美好品质以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校本课程彰显出更强的实效性,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同时做到了统一要求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性与需求差异,所以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课程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更高一些。

特色化校本课程关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主体的特色需求,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一系列方法措施,具有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也会反作用于特色化校本课程,即通过参与特色化校本课程学习培育出来的人才可以作为检测特色化校本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该类课程培育出来的优质人才可以为特色化校本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特色化校本课程体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二者之间是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关系。高职院校要时刻保持理性认知,切忌过度依赖特色化校本课程,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和应用特色化校本课程只是培育优质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人才的培育还是需要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助力,要梳理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精准掌控好应用分寸,确保特色化校本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和呈现。

推动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发展,高职院校要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立足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对自身发展阶段、所处的地理环境、拥有的教育资源、现在的办学规模、学校专业特色等进行全面、科学、理性、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在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之前,校本课程研究人员需要重新审视和理性判断现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的方向,寻找到合适的起点。因为只有保证起点正确,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开发与建设空间。推动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院校周边合作企业类别、院校自身的内部环境与氛围等等都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首先,物的环境,即各种客观事物以及条件,诸如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场地校舍、设施水平等等。其次,人的环境,即高职院校的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师生素质等等。高职院校要对院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目前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进行精准分析,有效保证特色化校本课程建设主题以及方向的正确性。

高职院校推动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需要尊重基础发展规律,在保证自身特色基础上尊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特色化校本课程虽然有着创新要求,但要想保证创新效果,达成预期目标和成果,基础充分的实践条件不可或缺。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发和建设特色化校本课程时要尊重现行开发流程,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节奏来进行。高职院校建设特色化校本课程,一般采用如下流程:市场调研、确定岗位、分析岗位任务、描述任务、归纳任务知识、知识解构与重构、确定项目、开发项目、制定校本课程体系、实施。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流程,高职院校可结合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需求变动来及时予以调整、修改、补充和创新。

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开发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高职院校要将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关联到一起,充分借助特色化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来增强人才培养的效果,切实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

特色化校本课程要坚持以生为本的顶层设计理念。高职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已经有了多年基础和经验,特色化校本课程是在现有校本课程工作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创新和改革,之前校本课程已经不能再很好地满足高职学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而且在课程内容上面要解决好优势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坚持以生为本的顶层设计理念,需要凸显出特色化校本课程多样性特征,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注重特色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将特色化校本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长远任务。高职院校可结合需求组建专门的特色化校本课程研发团队,深化拓展研发渠道和方式,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来切实开展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工作,从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来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要重点突出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特色化校本课程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尊重,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以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为基础,彰显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特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首先要明确清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要认识到开发和建设特色化校本课程是彰显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特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于校本课程自身,也要积极承担起创新和优化院校教学现状的使命与责任,充分利用好重新进行教育选择和定位的机会。要保证课程具备足够强的研究性、学习性、发展性、开放性等特征,确保特色化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支持和助力师生的个体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造和发展空间,充分展现出辅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强大功能和价值。要针对性强调和关注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和决策权利,牢牢将自主权和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将特色化校本课程打造成为院校自身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进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需求,同时借助特色化校本课程来提升院校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在彰显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特色的同时也可有效促进学校自身特色的形成。

竭力打造精品课程,为人才培育提供持久助力。高职院校在校本课程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攒了诸多优质资源,并且很多校本课程都经历了实践检验。高职院校要立足特色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选择稳定的核心课程或具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关于精品课程的比重,可以控制在10~20%这一范围之内,但具体占比则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来予以确定。打造精品课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打造与建设方向应以“任务”为中心,整合知识、技术与职业素养,知识“活化”、技术“活化”效率高,能力培养、素养提升,达到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二是集成程度高,精品课程应该是跨学科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而且要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及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为导向,实现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与利用。三是保证配套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具体体现在教学课件、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方案、试题库等方面。四是保证精品课程具备足够强的发展性、前瞻性、开放性,保证学生在精品课程学习中接触和了解到的是各个行业和领域中的先进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的实用效率。例如,《应用数学》课程开发“任务”需求,如果在课程体系中保留数学课程,则按照各专业工作过程中的任务需求重新架构课程内容,形成《应用数学》或《专业计算》课程。按照任务需求,将所需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同类项,根据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适当补充过渡,得出校本各专业数学需求。以数学内容或典型任务为顺序,形成《应用数学》或《专业计算》课程。在精品课程配套资源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保证各类教学资源库在计算机多媒体备课平台得到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比如,对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平台中输入内容模块关键词,可以检索出该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案、教学任务、试题及教学课件,供教师选择,并调入书写器中进行组合、编辑,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作用。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兼具系统性与复杂性的工作任务,高职院校在开发和建设该课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立足实际学情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发计划,随时结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来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将更多更新的内容融入特色化校本课程,积极开创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作者:徐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