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道德经夫唯弗居是而不去(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俗”品《道德经》道经:第二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序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美景。我将分享,我在道德经中看到的感悟与思索。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用。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白话译:所有人都认为什么是美德,那么这种美德就是恶习;所有人认为什么是善行,那么这种行为,就一定不是善行。所以啊,有和无是相生相有的;难和易也是相对而言的;长和短,有比较才存在;有音调那就一定会有声律;有了前方,那必然就有了后方。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圣贤常常做一些无为的事情【1】,以身作则(以身诱导)而不去用言语来教规下面的人。万事万物不需要圣贤起始,便开始;不去干涉,便自然发展【2】。不因为有所依仗(强恃),而去发展【3】。功成的时候,不去把有功劳。所以圣贤,就不会失去。

【1】道家强调,法天相地,道法自然。有些“生而知之”的观点(注:道家,把修道之人与凡人之间的联系是割裂的、分开的)。所以圣人不需要去强制推广什么标准,要把握无为的精髓,顺势而治。(注:原文观点,我不迷信)

【2】指事物发展的开始与过程。不是因为有开始而存在;不是因为存在,而存在。指事物的客观性。

【3】指圣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事物自身发展的特性

体悟:如果所有人都持有一种观点,那这种观点一定不是道。

都认为善行是善良的,那么什么不是善良?一个东西有,那肯定是因为之前无。说难就肯定有简单,说长那一定是因为有短作为对比。有了音色,那就一定有音律。有了前方,就必然有后方对应。这些都是恒定存在的“道”“理” 注:修道者多半兼修理。

所以圣贤的人,不会要求别人怎么怎么做,而是唤醒别人去做事;教导别人的时候,不会光去说,而是会去引导别人体悟。

这事物的发展,不是你给了个开始,祂就一定会发展存在。事物发展一定要有“作”注:内在驱动力。当祂生长的时候,不能忽视祂的内在属性,而仅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要求祂。譬如宝剑,在铸造的过程中,韧性与锋利度等等往往不能尽善尽美。如果说一味地要求宝剑的刚,那么往往宝剑易折,所以不能主观的无限追求事物的闪光点而忽视祂的基础。当“造化之功”成了的时候,不能占据功劳,当圣贤不拘泥于“造化之功”的功劳的时候,那祂就不会有什么损失。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俗”品《道德经》道经:第二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