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给你点颜色瞧瞧是谁(给你点颜色瞧瞧符合信达雅)

给你点颜色瞧瞧一从诗歌色彩走进陶谢二公的世界

田园诗鼻祖陶渊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大诗人。以微观角度、从文本主体出发,在陶谢色彩意象上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者在色彩意象的使用上的差异,进而在风格上呈现鲜明不同。

色彩意象在诗中的呈现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色彩的单纯呈现。二是色彩依附具体物象呈现,这是由色彩本身的"依附性"所决定的,所依附的具体物象即为色彩意象的载体。在陶谢诗歌中几乎都是以第二种形式呈现的。很多物象里面都暗含了色彩,如草木山林表示绿色,秋菊、日光表示黄色,素鬓、月光表示白色,春季暗含生机盎然的绿色,秋季暗含荒芜遍野的黄色,这些都是隐性的色彩物象,在这里我们统统归为色彩意象。

给你点颜色瞧瞧是谁(给你点颜色瞧瞧符合信达雅)

给你点颜色瞧瞧是谁(给你点颜色瞧瞧符合信达雅)

一.清冷之色与艳丽之色

陶渊明诗歌中绿色意象出现40次,白色意象出现36次,黄色意象出现24次,另外还有6处红色意象,2处紫色意象。绿色意象使用最多,他擅长用冷色营造一种孤寂、超然物外的意境,运用的绿色意象大部分都依托在草木山林上,以此来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的隐士情怀,如《拟挽歌辞三首》:"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把白杨、青松来作为他自我形象的象征,带有隐者独有的清高之气,在这里白杨、青松并不是指代白色和青色,而是指代杨和松的绿色,衬托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白色意象多依托在霜、露、云、月、雪等物象上,这些物象本身就具有清寒之气,因此虽然白色通常为中性色彩,但在这里我们把白色意象归为冷色意象。另外黄色意象的使用也很多,黄色多属暖色,不过由于色彩学上是根据人的心理感受来划分色调的,黄色在陶诗中多带着寂寥之感,所以陶诗中的黄色大部分也是冷色调的,事实上他用过的黄色意象除日光外都偏向于冷黄色,例如常见的黄菊这一物象,也是对其清高自我形象的衬托,自带一种自傲然清淡之风,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外陶渊明多使用落叶、荒草等黄色意象,这些词更带有一种荒凉萧瑟之感,如"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饮酒·十六》)"荒草无人眠,极室正茫茫。"(《拟挽歌辞其二》)等。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色调偏于冷色。

谢灵运诗歌多艳丽,陶渊明诗歌中几乎没有直接提到过红色,红色意象也才6处,而谢灵运直接提到"红"这一字眼就有5次,使用包含红色的意象24次,诗歌色彩的主色调偏暖。胡晓明在《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一书中提出"到了谢灵运的时代,绮丽的自然风景才真正出现了。"如"夭袅桃始荣。灼灼桃悦色。"(《悲哉行》)中描绘的红色桃花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即便会用绿色等冷色词,也通常不只是一种色彩意象,而会有几种颜色加在一起构成色彩缤纷的总体风貌,所以并不会显得冷清。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诗》)等,都运用到了两种以上的色彩意象,色彩绮丽,景象也格外热闹。总之谢灵运使用的色彩意象十分丰富,一首诗歌往往就涉及几处,他使用的色彩意象除24处红色外,还有2处紫色意象,25处黄色意象,44处绿色意象,48处白色意象。数量上比陶渊明更为庞大。

给你点颜色瞧瞧是谁(给你点颜色瞧瞧符合信达雅)

二.互补之色与对比之色

陶渊明在运用多种颜色时会通过对冷暖色词感情色彩的统一化,使其交融在一起,所以在颜色组合上多为互补关系,使画面自然和谐而不冲突,具有整体感。如《归园田居·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了一幅谐和淡远的田园风景图,袅袅的白烟在桃红柳绿之中隐约可见,远远地可以看到村庄,诗人自身也融入在这片村景中怡然自乐。通过对色彩词的搭配,使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红绿白色高度统一,由于"意境"的统一,即便有冷词与暖词的不同,也可以使整体画面的色彩互为补充,暖色与冷色浑融在一起,毫无矫饰痕迹,在色彩呈现效果上为互补关系。

谢灵运在使用多种颜色时讲求色彩的对比,且偏好红绿搭配,谢诗中暖色调词一般以红色为主,冷色调词以绿、紫为主。如"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赠从弟惠连》)通过冷暖词的对比,让色彩冲撞在一起,可以使画面浓淡相衬,既丰富又有层次感,而且颜色的相互映衬和对比,更能造成视觉上的冲击。

三.日常之色与奇僻之色

陶渊明刻画对象主要是日常闲居之景,于平淡之中见清峭之气,特别是在他从官场退隐之后,所描写的几乎都是他日常所见之景,如《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以绿林白云作为整篇的色彩基调,诗人在这之中弹琴读书、种菜收稻、饮酒戏儿,享尽自然之乐与天伦之乐,这都是日日可见之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显得格外朴素动人。此外还有釆花登山、交友访客、听风看雨、种豆除草、放游山林、纵歌赏月、饮酒观鸟等内容,极写日常之色,却能把这种日常之色描写得质朴却不失新意。他的情感也多为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淡然,其色彩意象大多数是为闲适旷达情感所服务的,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杂诗·其二》)描写了红色的太阳从西河落下,白色的月亮从东岭升起的画面。月亮在广阔的天地中闪着清辉,把夜空照耀得格外明亮,大地笼罩在一片白光当中,在这种辽阔的场景之中渲染了静谧祥和的意境,心境自然也是豁达和开阔的。

谢灵运则穷力追新,偏爱奇景、幽景、境外之景以及他人未写之景,所至之处多为深山老林.所刻画的也就成了幽僻之色,即笔下景物带有幽暗生新的色彩,由此在情感上的呈现也多是对现实的愤懑,对仕途的不满,是幽愤抑郁的。幽景成为谢灵运除了艳丽之色外,刻画景物的另外一种极端。其实并不矛盾,从外在面貌上看谢灵运所刻画的颜色多样,绮丽多彩,但是就其刻画的对象内容及其情感上看是幽僻的。如《登永嘉绿嶂山》: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描写了山路、高峰、深潭、烟雾、寒竹和让人凛然生畏的溪水,物象繁多,色彩也比较丰富,同时又是少见之景,新奇幽僻之色,甚至分不清是落日昏黄的余光穿透下来,还是新升的月光挥洒下来,制造色彩斑驳阴暗的效果,总之利用各物象的远近和光线的明暗对比,营造了一种阴暗幽深的意境,这是前人所未写过也未见过的全新景象。谢灵运诗中频频出现"幽"字,初步统计有15处,如本诗的"幽室"、"幽人",此外还有"资此永幽栖"、 "池塘旷幽寻"、"清旦索幽异"、"幽树虽改观"等,总体色彩昏暗幽僻,境界生新。

给你点颜色瞧瞧是谁(给你点颜色瞧瞧符合信达雅)

通过陶谢色彩意象的比对,可以让我们发现色彩运用在诗歌当中的魅力,仅仅依靠一种或几种色彩的使用和搭配,就能让诗歌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和情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诗歌色彩意象的神奇之处。色调呈现上,陶色彩偏冷、多清冷之色;谢色彩偏暖、多艳丽之色。色彩组合效果上,陶的诗歌画面和谐融合,色彩互补;谢的诗歌画面冲撞鲜明,多对比之色。描写对象上,陶多刻画日常之色;谢多刻画奇僻之色。由此得出陶渊明诗歌自然朴素,闲适超远;谢灵运诗歌富艳精工,幽峭孤愤。

那么两者迥然不同的色彩运用风格又有什么原因呢?陶谢都处于晋宋时期,陶渊明生于365年,卒于427年。谢灵运生385年,卒于423年。他们的年代几乎相近,但色彩呈现、情感面貌和运用手法的差异却很分明,表面原因在于他们不同的审美倾向,个人在审美追求上,喜好会各有不同。陶渊明追求简约闲淡的诗风;谢灵运追求雕琢华丽的诗风。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与个人经历以及接受到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有关。以此出发我们可以探究到当时的整体时代背景和审美风尚。

给你点颜色瞧瞧是谁(给你点颜色瞧瞧符合信达雅)

给你点颜色瞧瞧是谁(给你点颜色瞧瞧符合信达雅)

第一,个人经历的不同。东晋末年正是门阀之风日盛,士庶之别极严的时代。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急剧败落的宦僚地主之家,到他这一代家势已然败落。⑧而且陶渊明是庶出,地位更低一等,所以他算是出身寒门,在官场上很难有所作为。也曾有过为官一展宏图的想法,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但都官位很小,最后一次出任为彭泽县令,由于彻底看透了官宦生活,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以程氏妹卒于武昌为由辞官而去,仅任职八十多天,从此彻底归隐田园,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躬耕生活。至此之后他的所见之景都是农耕日常之景,描写的也多是田园的日常清冷之色,所以在色彩呈现上也希望实现各种颜色的互补,达到和谐浑融的的效果,与自然真正实现了物我合一。再加上不必再为俗世所忧,虽然物质生活上并不富裕,但是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故他的心态是闲适豁达的。谢灵运的一生始终与政治风浪纠缠在一起,而且这种纠缠不是被迫卷入而是自动投入。⑨谢氏家庭是当时的显贵,祖父谢玄,因为淝水战役有功而封爵康乐公。谢玄死后,谢灵运十五岁就袭封康乐公。之后任过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任卫军从事中郎,秘书丞,中书侍郎,后又为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宋国黄门侍郎,世子左卫率,但是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刘裕建宋朝后,将谢灵运的公爵降为侯爵,仍任太于左卫率。之后甚至被排挤出京,任永嘉郡太守,开始第一次隐居,被召回京任秘书监后也并无实权,因此常擅离职守,这是第二次隐居,最终因人告发参与谋反而被杀头示众。总之谢灵运一生是复杂而悲惨的,而且他的隐居也并不是身体和精神上的真正隐居,最终也没有摆脱在官场当中的沉沦,故他的心态是纠结郁闷的。

第二,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不同。思想上,陶渊明前期受过儒家影响,但后期特别是归隐田园之后思想上推崇道家多,又兼有玄,崇尚魏晋风流,大力赞美并模仿魏晋名士率性通脱的行为,渴望他们饮酒纵歌、陶冶情趣、不拘礼节的生活。因此在色彩物象的选择上或倾向于带有隐者清冷之气的物象,以此来象征自我形象的清高,或使用田园躬耕之景,以此来衬托自己淡远宁静的心态。他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事及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这是与统治阶层的彻底决裂。⑩在创作上受到的影响也与老庄以及魏晋玄言的简朴文风有关,反映在作品中体现为不加任何修饰的语言,纯任自然,大量使用白描,稍加点染而情韵尽显,追求田园的清冷互补之美、朴素之美。谢灵运思想上接受到的影响主要以儒家为主,兼佛老玄诸学说。即便是隐居之后的游山玩水也始终有一股不平之气充斥在当中,即便转向佛老也不过是他在特定阶段试图寻找的一种心灵慰藉,一旦可以发挥到自己的才干他又能马上转投官场,但是当时的环境却似乎并不能让他有所作为,所以谢灵运的感情往往是幽愤压抑的。谢灵运还在创作上受到各种文学表现形式的影响,追求新奇,好用典故,使用拟人也是为了突出色彩意象,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吸收各种技巧,如楚辞的堆砌花草,汉赋的铺陈技法,玄言诗的名理,以及当时东晋山水画中色彩鲜明和具有层次感的特色。并且可以充分把这些技法融汇在作品中,在色彩运用上铺排各种色彩物象,追求对景物外在形态上的精雕细刻,色彩上的对比鲜明,画面上的冲突感和层次感。

总之,由陶谢诗歌色彩意象入手,对我们研究诗歌色彩,陶谢风格以及晋宋风貌大有裨益。在中国诗歌史上,色彩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诗歌意象是一件有趣又有价值的事情。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给你点颜色瞧瞧一从诗歌色彩走进陶谢二公的世界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