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道德经详解第四十集(道德经第十章商业感悟)

《道德经》解析第十章:明白四达。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

道德经详解第四十集(道德经第十章商业感悟)

【注释】

[1]营魄:魂魄。[2]专:聚集。[3]涤除玄鉴:清除内心的杂念,以直觉对心智进行深入的观照。[4]天门:自然之门,这里指眼耳口鼻等感官。[5]阖:通“合”,这里指关闭。[6]雌:宁静,柔弱,谦和。[7]知:通“智”,这里指心机。[8]畜:养育。[9]玄德:极大极深远的“德”。

【译文】

  身体与灵魂合而为一,就能永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追求柔和温顺的形态,就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摒除内心的杂念,进而观照灵魂深处,就能做到心中一尘不染犹如明镜吗?热爱百姓,将国家治理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感官在接触外界时,能做到安静保守吗?当自己心智非常明白通达的时候,为人处世能不用心机算计吗?

  所谓奥妙深邃的大德行,就是孕育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了这样的卓越功勋也不自持有功,不会因为自己是万物之长而主宰万物,这就是最高深的大德。

道德经详解第四十集(道德经第十章商业感悟)

【解析】

  本章讲修道的方法与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逐步提高。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是德的最高境界,透过六个问题,把道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做了总结。从字面上看,每句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实则后半句正是前半句的最好答案。

  我们存活于世之所以有痛苦、懊悔的情感体验,是因为我们有七情六欲,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失落和伤痛。只因为我们都是平庸的,所以才会被平凡的琐事所困扰。没有这种困扰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圣人,一种是婴儿,婴儿不谙世事,万事皆空,不知何物为何物,也不知何事为何事,只知饿了吃,困了睡,不去思考,一切顺应自然本性,也就没有烦恼和痛苦,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一的。而圣人也不是天生就能达到合一,他也必须经过庸人的过程,感受过痛苦的滋味,但因得悟,最终懂得放下,采取与道同步,使自己做到专气致柔如婴孩,做到了心境明净无瑕疵。

  王阳明说本性俱足,无需外求。这是接近于道的境界,他似乎拥有纯净的心境。心境是把我们的心灵比如成一面境子,宇宙万象皆通过镜面投射而让我们感知,镜面必须经常涤洗,去其尘垢才能明察世界面态、尽览无余。我们若做不到六祖慧能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按神秀所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道德经详解第四十集(道德经第十章商业感悟)

部分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站内联系作者删除。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解析第十章:明白四达。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