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禁取见的意思(戒禁取和戒禁取见的区别)
戒禁取与贪、恚
戒禁取及贪、恚
——《瑜伽师地论》笔记
(卷八)“戒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彼见,彼见随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
第五种烦恼迷执是“戒禁取”,是因为“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对“戒禁”产生了执着。而且由于“所依、所缘、所因”,认为“戒禁”产生的“俱有相应等法”,“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这同样也是妄想分别所生。
《披寻记》中解释,“執取戒禁及彼所依、所緣、所因諸法,名戒禁取。此中邪分別見之所受持身護、語護,說名為戒;隨此所受形服、飲食、威儀行相,說名為禁。所受戒禁,由見為先,與見俱行;是名彼見、彼見隨行若戒若禁。執此無間方便以為清淨,名為清淨。或執以此解脫煩惱,名為解脫。或執以此出離生死,名為出離。如廣五蘊論說。餘如前解。”
“戒禁取”是因为经常接触没有正知正见的人,听到了很多不正确的言论,经过不如理的思维后,产生了分别的我执,由这种分别执着而生起了,对我见(戒禁)的执着。这里的“戒禁”指的是戒律和仪轨之类的事情,或者说是对身体和语言行为的规范。
“戒”是指所受持的“身护、语护”,保护他的身体,保护他的语言没有违犯。“禁”是指所受持的衣服、饮食和威仪形象。“彼见”指的是对“戒禁”的执着,“彼见随行”是指所采取的行动,要符合“戒禁”的要求,符合“戒禁”的标准。
“所依”是指六根,“所缘”是指六境,“所因”是指执着(戒禁)的种子。“俱有相应等法”,是指这些“戒禁”的知见和他的心意识是一致的,是相合的,同时的活动。对所缘境以“戒禁”作为标准,去观察思维,认为这些“戒禁”才是“清净”的,比如持狗戒、持牛戒、持水戒。依靠这些“戒禁”才能得到解脱,才能出离生死。
“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戒禁”的体性也是因为虚妄分别,生起的染污慧。没有俱生的“戒禁”,都是分别所生。“戒禁”会生起烦恼,所以是染污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称为五见,也称为五利使,见道的时候就可以断除。
“贪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可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染著为体。”
第六种烦恼迷执是“贪”,贪烦恼的产生有两种差别,一是由分别生起,是因为“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二是由不分别生起,“由任运失念故”生起的,不需要去虚妄分别,任运的失掉了正念,生起了贪。见道所断除的是,由分别生起的贪;修道所断除的是,不分别生起的贪。
“于内”是指自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于外”是指自身以外的,其他的有情或非有情。“可爱境界”指的是,所贪着的乐受境界。贪的体性是对可爱境界,乐受境界的爱染和执着。
“恚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非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憎恚为体。”
第七种烦恼迷执是“恚”,恚烦恼的产生有两种差别,一是由分别生起,是因为“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二是由不分别生起,“由任运失念故”生起的。见道所断除的是,由分别生起的恚;修道所断除的是,不分别生起的恚。
“于外及内”是指自身的五蕴,和自身以外的有情或非有情。“非爱境界”是指不可爱的境界,就是苦受的境界,对苦受境界的憎恶、恚怒,就称为嗔恚。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戒禁取与贪、恚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