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二月二,龙抬头典故(二月二,龙抬头啥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拾遗

二月二,龙抬头典故(二月二,龙抬头啥意思)

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

这天,不少地方当“节日”过,称为“龙头节”“青龙节”“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土地神诞日”,等等。

各地,这天也有不同风俗——比如,要吃“龙须面”“龙鳞饼”;男人要“剃龙头”;妇女不做“针线”,说不能刺伤龙眼,等等。

在不少地方,主要还是祭祀土地神,包括“土地爷”和“土地奶奶”,他俩也是土地神的化身。有些地方,要用柴灰从门外逶迤引入室内内,围着水缸绕圈,称之为“引龙回”。北方,春节到这天算正式结束,过了这个节,就开始春耕了。因此,一些地方会有庙会“社火”。

很多人知道,所谓“龙抬头”,是说“东方苍龙星宿”的“龙角”之“角宿”,开始露出东方地面,因而称为“龙抬头”。

这个习俗源于何时?“龙抬头”为何是“二月二”?干嘛这天被作为“土地神诞日”?为何要吃“龙鳞饼”?

诸如这些,不妨探究一下。

二月二,龙抬头典故(二月二,龙抬头啥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起于何时。

元末熊梦祥,因茂才殊异被荐担任“白龙洞书院”山长。他著有《析津志》一书,亦称《析津志辑佚》,被称为是专门记述“析津”的最早“志书”。“析津”是“元大都”之旧称,辽代在此置“南京析津府”,辖今北京西南一带。

其书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自此后,市人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

可知,元代,已经有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说法。

但这不是最早。

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诗,其云——“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北宋,“二月二”已经是节日了,叫“挑菜节”,应该是春菜初萌,民间纷纷相携去“挑菜”,也就是“挖菜”。

不过,这还不是最早。

唐白居易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李商隐亦有诗云——“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他俩没说“挑菜”,但“二月二”这天是节日无疑。李商隐诗记录了蜀地“东风日暖”“花须柳眼”的景色,“二月二”在当地称为“踏青节”。

总之,唐代“二月二”这个节日,亦与春天有关。

可惜,再往前,难查到更多记载了。

二月二,龙抬头典故(二月二,龙抬头啥意思)

有一点能够肯定,“二月二,龙抬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龙抬头”,起源于上古先民观“青龙”或“苍龙”天象而授时。

距今6500年以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遗址M3号墓中,发现了中为“北斗”,东西各为“龙”“虎”的蚌壳图形,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对这些星辰天象有了充分的认知,并通过其观象授时。

《周易.系辞上》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名莫大乎日月。”

西水坡M3号墓的图形中,清晰准确地标出了南北“子午线”和东西“卯酉线”,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通过观测天象,立表测影,掌握了确定东南西北“四方”以及春夏秋冬“四时”的方法。

中国上古天文学中,“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被称为“四象”或者“四宫”,包含了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恒星群,即“二十八宿”。

西水坡墓中的蚌塑还只有“苍龙”和“白虎”,这是因为,这两个“星宿”分别处于东方和西方,与日月升落关系最紧密,因此也就对当时古人的“观象授时”具有更特殊的重要意义。而相比之下,“东方苍龙”的重要性又更胜一筹。

二月二,龙抬头典故(二月二,龙抬头啥意思)

古人通过观测“苍龙星宿”,形成了“龙星行天”观念。

《周易.乾》云——“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其中说到的,是“龙星”的各种天象。

“见龙在田”,则即指“龙抬头”的“龙星”星象。

郑玄《注》云“见龙在田”:“地上即田。”

王弼《注》:“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

“见龙在田”这个表述,反映了古人对“龙星”之“龙抬头”于农耕重要性和特殊意义的认知。

立春之后,“角宿”初现于地平线上,昏见东方,位配东北,是公元前二千年前后的天象。

“或跃在渊”,则指整个“苍龙星宿”跃出地平面,尽显于东方,约在春分时节,这也是前两千年前后的天象。

《说文》曰,龙“春分而登天”,即指此。

限于篇幅,“潜龙”“飞龙”“亢龙”“群龙无首”就不赘述了,总之是“龙星”在不同位置,标志着不同的时间季节。

二月二,龙抬头典故(二月二,龙抬头啥意思)

古人通过观测“苍龙星宿”,还形成了“龙星阴阳”观念。

古人通过观测日月,形成了最初的“阴阳”观念——日为阳、月为阴;进而,形成了天为阳、地为阴观念;再进一步,又形成东为阳、西为阴观念,逐渐扩展,涵盖一切,皆分阴阳。

这就使“龙星”,兼具了“阴阳一体”的属性。

东方升天之“龙星”为阳龙;西方将潜之“龙星”为阴龙;在天之“飞龙”为阳龙;在地“潜渊之龙”为阴龙。

马王堆汉墓帛书《二三子问》云:“孔子曰:龙大矣,……高尚行乎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

《春秋元命苞》曰:“龙之言萌也。阴中之阳,故言龙举而云兴。”

“龙”,不是古代现实中的动物,而是古人通过观测星象想象出来的“神物”。

最好的证明,就是甲骨文中的“龙”字,非常准确地模拟了“苍龙星宿”的形状。

由于古人认为“龙星”“阴阳一体”,于是,“阳龙”绘为“菱纹”,而“阴龙”绘为“鳞纹”。

殷商器物上的“龙”纹,即有这种明显的区别;周代直至汉以后,仍作此区别。

“二月二”和“龙抬头”。

前面说到,《周易.乾》记录了“龙星”在不同时段季节运行的位置,并说到了公元前二千年前后的天象。

竺可桢先生专门写过长文,考证了“三代”的天象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一千五百年之后的天象,已于前二千年前后有所不同。

此时的“龙抬头”,当出现于“二月”初前后。

“二月”为“卯”。《说文》云:“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

二月二,龙抬头典故(二月二,龙抬头啥意思)

何以“二月二,龙抬头”?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石龙,是目前见到最早的“太极蟠龙”。可知,所谓“太极”,就是上古先民从天文观象中总结得出的“混沌”到一分为二“天地”的认知。

由此,天地阴阳也影响到古人对数术的认知。

《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见龙在田”,是龙“角”初出地面,尚未彻底脱离潜渊状态,属“阴龙”。待“或跃在渊”,才实现向“阳龙”之易变。

据此,“二月”初前后的“龙抬头”,定位于“地数二”,即“二月初二”,就再合适不过了。

进而言之。“龙星”天为“星神”,在地则为“地神”或曰“社神”。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句龙为社神。

地神或社神都主阴,所以,把“二月二”这个“地数”的日子,定为“土地神诞日”,也就非常合适了。

此时的“龙”是“阴龙”,必然是“鳞纹”,因此这一天才要吃“龙鳞饼”。

简单总结一下——

现在,“龙抬头”不一定准确地在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出现,因为时间又过去了二千多年。

“二月二,龙抬头”,传承着中国上古先民非凡的天文学智慧,这要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

这个谚语,也体现着中国作为世界上农耕发源地之一对“农事”的重视,也体现着对作为“龙”之子孙的历史记忆和自豪。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天,象征着万物更新,象征着希望。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二月二,龙抬头”拾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