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和万事兴一句话值得我们铭记一生(为什么说家和万事兴啊?)
“家和”为什么就能“万事兴”了呢?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这是一句谁都知道的俗语,被人说过来,说过去,但很少有人去深思这句话含有的在家庭建设上的哲理。
一个家庭,无论是以父亲为首组织起来的大家庭,还是以自己为首组织起来的小家庭,要想兴旺发达,能够迎击风波,越过挫折,战胜不请自来的“倒霉”,少走些弯路,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就必须做到“和”。
那么,什么是家庭的“和”呢?家庭的“和”可以这样来描述:
家庭成员之间,无论上下(父子之间),还是左右(兄弟姊妹之间),能够做到不吵架,不赌气,不争执,不生芥蒂,不互相伤害;坐在一起沟通交流起来,不互相设防,完全可以畅所欲言,不担心说错话会给对方造成不满;即使起了一些冲突,也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比如说给家庭另外的人听,通过他来疏通、说和)和解掉,而不是通过吵闹的方式、甚至大打出手的方式来解决。最终呈现为一种和和气气、和和美美、和和睦睦、团团结结、团团圆圆的氛围
为什么说家庭“和”了,“万事”就“兴”了呢?
五个手指散着打出去是没有任何力量的,甚至可能手指还会受伤。但是攥到一起,成了拳头打出去,那力量就非同一般了,这叫“抱团”。一个家庭“和”了之后,才可能形成“抱团”,不“和”是抱不起团的。
“抱团”后,不仅力量大,而且还可以“取暖”。家庭是人的最后的港湾,港湾不温暖,就失去了“家”的意义。家庭的“温暖”对人的意义非常大。
那么什么叫“家庭的温暖”呢?
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温馨。平日里,没有遇到什么事儿的时候,回到家里后,人人都觉得很愉快,很开心,不别扭,相互之间相处得都很融洽,说起话来、做起事来,都很顺畅。彼此之间还可以开开玩笑,说说笑话。半年不回到这个家里来,就想得慌,想那种感觉,想那种氛围,想那种亲情,这些东西,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二是暖和。家里,不管是谁,一旦遇到事儿,遇到麻烦,遇到困难,不需要他主动说,其他人就会快速赶到,没有任何条件地来帮助他解决,帮助他度过难关。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的安全感,不怕遇到麻烦事,因为他知道,遇到了,一定会有人出来帮他。这就叫“家的暖和”。
谁,一辈子能不遇到一点事儿呢?遇到事儿,因为有其他人的积极帮助,就可以顺利过关。一旦过了关,接着的就是“兴旺”,就是“发达”。人不可能一辈子只走背运,不走好运的。背运一旦被化解过去,接着就是好运了。好运来了,兴旺发达就来了。古人说“否极泰来”含有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哲理,生命哲理。
如果家庭不和呢?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彼此都有意见,肚子里都憋着火,都存着对对方的不满。不能见面,见面就吵架。或者家里人根本就坐不到一块去,坐到一起也懒得拉家常,因为有意见,不想开口说话,一开口说话就想吵架。
在这样不和的家庭里,如果有人遇到了困难,别人会出来帮忙吗?别的人恨不能踢他几脚,还会去帮他的忙?暗地里不咒他快点死,就算不错了,哪里还会去帮忙?上面说了,人,谁一辈子能不遇到点困难呢?遇到困难失去了亲人的帮忙、安慰,解决起困难来就非常麻烦了,甚至靠自己根本就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万事”还怎么“兴”呢?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家“和”起来呢?
让家“和”起来的关键是“让”。一个家庭里大部分成员都有“让”的精神,那么这个家庭大概就可以“和”了。
什么是“让”?如何“让”呢?答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寻找。
第一个是精神上的“让”。家庭成员之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说话、做事不可能都趁“我”的意,他说了对不起“我”的话,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不在乎,“我”不跟他一样,“我”无所谓。这叫精神上的“让”。为什么要让他呢?因为他是我的亲人,一旦我遇到了事儿,马上扑过来帮助我的肯定是他,而不会是家庭以外的其他人。
第二个是利益上的“让”。利益上的“让”就是“敢于奉献”“不怕吃亏”。家庭公共利益分配时,在金钱上、在物质上愿意吃亏,什么三毛两毛的,什么三千两千的,什么仨瓜两枣的,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人一辈子还指望那几个钱发家吗?指望那几个钱,永远没有发家兴旺的可能。家的兴旺靠的是自己的打拼、奋斗而来,而不是靠家庭里公共的那几个钱。常话说的“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道理正在于此。
想想看,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能“让”,那还会有矛盾吗?还会吵架吗?还会争执吗?还可能不“和”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家和”为什么就能“万事兴”了呢?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