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云中吟唱的歌手(云中音诵)

云中吟系列·清静心

“大地山河一卷经,拈来题目甚分明。

山花野草皆谈说,蠢动含灵侧耳听。”

云中吟唱的歌手(云中音诵)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心,指“清心寡欲,无为和静”之心。

先秦道家以清静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根本。《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曰:“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家认为,“清静”是“道”之本性,人和万物若效法道,做到清静无为,“则道自来居”。《通玄真经》(即《文子》)曰:“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又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

《老子想尔注》:“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躁)处,常清静为务”。主张人法天地地,天地法道,经常摒除欲望杂念,清心静处,“真思志道”,就能修得“至真之道”。

形成于魏晋,鼎盛于隋唐的重玄学派,是道教中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成玄英、李荣。 所谓“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学派援引《庄子》来阐释老子思想,同时又援引佛法体系思想来阐发老子玄理,发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使其更具有思辨性。重玄学派主张一切众生皆有道性,道性即众生之心神或“清静心”。

唐代司马承祯认为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的关键在于“守静去欲”。曰:“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静则生慧,动则生昏”(《坐忘论》)。意为修道之人只有内心虚壹而静,才能产生悟知大道的智慧,自然与道相合;如果内心躁动,心神外驰,追求物欲,就会“以智害恬,为子伤本,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 司马承祯《坐忘论》所说的方法,分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阶段,最后成为神人。

云中吟唱的歌手(云中音诵)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道家有《清静经》一卷,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依托之作。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不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编录丨善业文化

云中吟唱的歌手(云中音诵)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云中吟系列·清静心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