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名士风流是什么生肖)

名士风流:受到万人敬仰的东汉名士,很多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

东汉的儒学发展,在光武帝刘秀和汉明帝、汉章帝三位皇帝的推崇下,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汉桓帝和汉灵帝统治时期,京城的太学生和地方郡国和私塾的儒生达到了十万之众。这些人互相推荐、激扬声名,其中的一些名士更是达到了万人敬仰、声望隆重的程度,他们点评时政,成了东汉末年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名士风流是什么生肖)

但那个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因此这些儒生们无法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来获得入仕的机会。东汉儒生入仕,主要通过公府辟召和地方察举等手段,公府辟召主要指“三公九卿”可以选拔任用自己的属吏,也就是他可以自己选人组建自己的班子,但这种选拔完全凭借个人好恶,和被选拔人的能力并没有多大关系,这些属吏尽管官阶不高,但他们可以辅助主吏处理日常事物,如果表现的好,就可以由主吏推荐做中央或地方的官员,也可以经过朝廷的察举考察后,安排具体的职守。公府辟召的途径只适合名门望族,因为一般的寒门之子,根本没有接触“三公九卿”的机会,更不要说去做他们的属吏了,给领导做秘书也是需要点背景的,这些属吏和皇帝身边的郎官类似,是入仕升迁最快的捷径,因此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

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名士风流是什么生肖)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地方察举。地方察举主要由地方郡国举荐孝廉,一般按照郡国人口的比例来,二十万人选拔一个,按照当时东汉人口的总数来推算,全国能够推荐上来的孝廉大概有两百多人,对这些人的基本要求有两个:第一要大于四十岁才行,第二个条件就是要品行高尚、精通经学,当时又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怎么确定精通经学呢?这里激扬声名就发挥了作用,名声真的很重要,大家都说这个人很牛,形成了舆论上的压力,地方官不敢不推荐,因为地方察举是对郡国官吏的考核,你推荐不出来人是不行的,轻的处罚受些经济损失,重的可能就要丢官罢职。

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名士风流是什么生肖)

有时中央政府还会直接征召一些名士入朝为官,这些名士在社会上有极大的影响力,陈寔德行高尚,但仅仅是个县令,因此朝廷每次三公有空缺的时候,都会想到征召他,他不来做官,当时的人都认为是朝廷的一种损失。当时大经学家郑玄,直接被任命为大司农,由中央政府派出车马直接接到京城,在途中,地方官员全部都来迎送他,可见名士的影响力之大。但郑玄属于治学求名,你让他去履行具体的治世之责,这既不是他的志向,也不是他的长处。这说明东汉名士的名声,可以作为一种政治资本存在,只要能扬名于世,就会有很大机会入仕为官。

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名士风流是什么生肖)

但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们势力滔天,令地方郡国在察举推荐的时候,往往会逢迎权贵,见风使舵,因此很多士人失去了入仕的机会,他们对于朝廷上外戚和宦官恨之入骨,因为他们的存在,剥夺了本来属于士人的入仕机会。这些士人们没有兵权,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方式,什么方式呢?那就是“清议”,什么是“清议”呢?所谓“清议”,就是这些士人们通过品评时政人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没错,就是利用舆论来影响政治,反对外戚和宦官,用来争取自己的权益。这种做法宦官和外戚当然不会接受,于是他们采取拉拢、打压、禁锢等方式,和士人们展开了争斗。

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名士风流是什么生肖)

东汉名士有些人的品行,当时被天下人称颂,如杨修的祖上弘农杨氏的杨震,曾经受过他推荐的王密,为了表示自己感恩之心,在杨震路过他的属地时,趁着半夜时分来找杨震,送杨震黄金表示感谢。杨震不接受王密的钱财,对方一再坚持,并说:“如今夜深人静,又没有其他人在场,你接受我的礼物,又有什么关系呢?”杨震不屑地说:“怎么可能没有人知道呢?至少有四个人知道这件事!”王密问道:“是那四个人?”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王密听了羞愧万分地走了,杨震的儿子更是因为名士的名头,最后做到了东汉的太尉。杨修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室背景下,祖辈就已经名满天下,和袁氏的“四世三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名士风流是什么生肖)

但是也有相当多一部分人,矫揉造作务虚求名,装得太厉害了,吹牛皮吹上天,但真正的本事没有,品行也十分堪忧!如南阳樊英,作为名士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经书学得好,第二就是品行高尚。樊英这个人经书读得不错,在儒生群体中很出名,于是朝廷就征召他入朝做官,但是樊英推辞不就,汉安帝一方面给樊英准备厚礼,一方面给地方官员下了死命令,必须把樊英送到京城,哪怕是把他绑过来,否则你这个地方官就不要做了。

名士风流是什么意思(名士风流是什么生肖)

樊英总算是进京了,但是不久他就生病了,汉安帝赶紧安排太医给樊英看病,但看来看去,发现这小子在装病,或者说他得的是心病。樊英看自己装不下去,就又要求辞官,汉安帝不同意他辞官,改为他开了和论坛讨论时政,但在讨论时政的过程中,樊英并没有什么真知灼见,这类人在东汉不是少数。于是就有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句话,你求名求过了头,就是沽名钓誉,谦虚过了头,就是掩饰自己的无为。做人还是要纯粹点,你要做名士,就坚决不做官,哪怕是坐牢也不要动摇,要是想入仕,就拿出自己的真本事来治世救人。

樊英这类沽名钓誉的名士,和务实的胡广,党锢名士李膺、张俭,都没办法相比,因为他们单纯的求名,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却把治世放在一边,这样的人只能说是在做表演,直接点说就是徒有虚名。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名士风流:受到万人敬仰的东汉名士,很多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