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蔡伦设法改进了造纸术英语作文
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以蔡伦为例,谈谈古人为何要物尽其用?
《东汉观记》中记载:“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树皮、麻头等对于人们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垃圾,蔡伦却将其变废为宝,造纸术也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以蔡伦为例,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呢?
一、碍于严峻律法的管束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古代商品经济不甚发达,但是古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不少,这些生活垃圾的处置都成了一个大难题,因为各朝各代的律法都有规定不能将垃圾随意丢弃在街道上,其量刑之重,让百姓不敢轻易犯禁。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曾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
众所周知,秦律严苛,即使是在垃圾管理这一方面也不例外,在《秦律》中有“弃灰于道者被刑”这一法律条文,其量刑沿袭了商法。即便是到了开放包容的唐代,随意丢弃垃圾也是会被重罚的,《唐律疏议》中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在这样严苛律法之下,古人不敢犯禁,只能尽量减少垃圾,或者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的回收利用垃圾,将其变废为宝。
二、受到其中利益的驱动但是光有刑法震慑还不够,还需要有利益的驱动,才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墨的出现,就是利益驱使所致,明代朱常淓《述古书法纂》中记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而墨的前身,是毫无价值的煤烟,不仅毫无价值,还会给人带来烦恼,煤烟黏附力强,难以清洗,于是古人利用这一特性,将之加工成墨。
在古代文人看来,墨不仅是必需品,好墨对自己作品还有加持作用,对于他们来说“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所以好墨供不应求,如南唐制墨名家李廷珪的墨就让时人感叹“千金易得李氏之墨不可得”。不仅如此,古代不少文人有藏墨、品墨之嗜好,为此推动了以徽州为中心的制墨行业的发展,时至今日,徽墨之名依然如雷贯耳。墨的出现和存在,为古代墨工提供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制墨名家更是从中获利不匪。
不仅如此,还有人从垃圾处理回收中看到商机,以此为业,从中获利,如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自业,里中谓之鸡肆,言若归之积粪而有所得也。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这段记载说明了在唐朝是就已经有人从事垃圾回收的工作了,并且以此发家致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是受到庞大利益的驱动,使得古人将煤烟制成墨,也正是利益驱使,罗会以“剔粪”为业,从中获利巨万。也正是因为有利可图,古人才会充分利用自己智慧,变废为宝,将垃圾变为宝物。
三、出于改善环境的目的很早以前,古人就意识到了垃圾对于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据《隋书·庾季才传》记载:长安城“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是因为数百年里人们的粪便、垃圾处理不当才导致的长安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水质变差变咸,明代的袁黄《全农书》提到:“惟不收粪,故街道不净,地气多秽,井水多盐。”
生活垃圾不仅影响了自然环境,还影响了居住环境,据《燕京杂记》记载:“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可见当时正是因为古人的处理垃圾不当,长期将垃圾堆于门外,造成居住环境恶化,出行不便。
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不得不物尽其用,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抑或是想方设法的将垃圾变废为宝,从而减少垃圾产出,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四、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为了增产,古人可谓是绞尽脑汁。《诗经》中有相关记载:“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草木肥对于农业生产的帮助。但是光是这些还不够满足农业生产所需,慢慢的,人们也发现了不止有粪便可以肥田,生活垃圾也可以用来沤制肥料,在陈旉《农书》记载道:“凡扫除之土,燃烧之灰,簸扬之糠秕,断藁落叶,积而焚之,沃以粪汁,积之既久,不觉其多。”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动物羽毛等沤制肥料,在王祯的《农书》中记载:“一切禽兽毛羽亲肌之物,最为肥泽,积之为粪,胜于草木。”
这些生活垃圾不仅可以肥田,增加地力,还可以用在其他生产生活上,如《农桑衣食撮要》记载有:“诸色豆秆冬间可喂牛马,损烂者留以种芋头山药。”而动物羽毛也另有用处,羽毛轻柔,可以用来筛选幼蚕,“蚕之初生,用鹅羽以拂之,乃置于筛。”而《氾胜之书》中则记载了蚕矢的另一种用法:“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则禾不虫。”以蚕矢包裹种子再进行种植,就可以有效防止虫害了。
管中窥豹,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难处理的生活垃圾,对于古代农民来说是生产所必需的肥料、防虫药。而他们之所以绞尽脑汁将垃圾变废为宝,是因为古代粮食产量低,迫于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需要,不得不想尽办法用最低的成本来达到目的,而成本最低的甚至不需要成本的就是日常产生的垃圾了。
五、小结综上所述,中国古人们之所以要穷尽智慧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是因为他们对自然的敬意和爱护,出于改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的需要,碍于律法限制、生产需求,又因为其中确实是有利可图,所以古人会费尽心思让其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在物质快速发展、生产高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每日产生的垃圾多不胜数,虽然如今关于垃圾乱丢的处罚已不向古代那么严峻,生存压力也不如古代人民那般沉重,但是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再利用,从而使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影响到我们自身。
参考文献
[1]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
[2]我国农家肥的历史及其成就.
[3]农桑衣食撮要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以蔡伦为例,谈谈古人为何要物尽其用?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