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金利玛铜(紫金利马佛像)
鉴赏|清代宫廷造像标志珍品:紫金利玛铜的佛像
据记载,1770年(乾隆四十五年)正值乾隆帝七十大寿,远在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六世班禅请求到北京朝觐,为皇帝祝寿。从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开始,六世班禅沿途不断给乾隆帝进献各种礼物,其中就有紫金造像的记载。第二年,六世班禅突然在北京圆寂。在清理他的贡品时,乾隆帝偶然看到一尊六世班禅进贡来的铜佛像,色泽与众不同,下令造办处仿造。
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二十二日,乾隆帝派管理造办处事务大臣舒文到西黄寺请教其岁本堪布(六世班禅身边的司膳官喇嘛)仲巴胡图克图如何对化紫金铜,并准备让宫内造办处工匠学做。据仲巴胡图克图的介绍,紫金铜并非是西藏工匠所做,均是请尼泊尔工匠来做的,他只提供了一个配方。
拿到这个配方后,造办处工匠试做了第一尊无量寿佛紫金铜像,用料和比例为:每红铜一斤,加金三钱,银六钱,自然铜三两,钢二钱,锡二钱,铅二钱,水银二钱,五色玻璃面五钱。通过此次试做,宫内造紫金铜佛像的配方基本固定下来,并反复使用。从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二年的七年间,宫中先后做过的紫金铜像仅61尊,说明当时的技术并不成熟,产量自然不高。
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宫内收到暹罗国所贡的适合对化紫金铜金钢钻石十两,于是在原配方的基础上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紫金铜的最后配方为:红铜条一斤,金刚钻石五钱,金一两,五色玻璃面各一两共五两,自然铜二两,银六钱、锡二钱、铅二钱、钢二钱、水银二钱。
乾隆朝紫金铜佛像的铸造一直沿续到六十年,此后配方再也没有改变过。在随后的六年中,宫中所造紫金玛铜像见于记载只有100多尊。紫金造像历时不过十五、六年,时间相对集中,留下作品数量少,成为清代宫廷造像标志性的珍品。
这类造像的共同特点是用紫金铜片錾打成佛身,全身并不镀金,新铸时颜色鲜艳,并有奇特的光线从金属内部反射出来。在保存了两百多年之后,由于氧化的原因,色泽变得灰黯起来,如银制品氧化后的效果,只是在氧化程度较低的部分还能见到暗红的金属色和一些奇妙的反射光。这是它区别于旧银制品的重要一点,也是与其它铅锡含量过高的黄铜造像氧化后的外观明显的不同之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鉴赏|清代宫廷造像标志珍品:紫金利玛铜的佛像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