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王阳明3不问(王阳明之问)

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29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王阳明3不问(王阳明之问)

原文:

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①’,朱子作效验说②,如何?”

先生曰:“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③’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④’,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

词语解释:

①“一日”句:语出《论语.颜渊》。

②效验说: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此句:“极言其效之甚远而至大也。”

③“八荒”句:语出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的《克己铭》,闼(tà),门楼上的小屋。

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语出《论语.颜渊》。

译文:

有人问:“(《论语》中说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熹先生解释为是从效验上说的,对吗?”

阳明先生说:“圣贤只是做切己的学问,重视功夫,不看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做到一体,只是因为自己的私欲还没有忘记。完全得到了仁的本体,则天下都可以归于我的仁,就就是‘八荒皆在我闼’的意思,天下都归于我的仁了,仁自然也就在天下万物之中。比如(《论语》中说的)‘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只是说自己不要有‘怨’,如同‘不怨天,不尤人’的意思。如果‘在家’和‘在邦’都做到‘无怨’,我的仁自然也包含在其中,但是重点却不在这里。”

解读:

阳明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八个字,朱熹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解释为是在说“仁”的效验,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阳明生怕人一旦起了计较“仁”归我还是不归我的心,就流于了功利,反而背离了“仁”本体,所以就有点偏执地要求人只重视功夫,不要过多计较效验。颇合于道家的“惟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味。阳明认为,人只有具有一尘不染的出世之心,才能真正地完成入世之务,所以重点还是落在保持此心不被私欲所蒙蔽的一尘不染上。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29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