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大学三纲 亲民(《大学》三纲是指)

大学精讲07:三纲-亲民2

后面曾子还有一段对“亲民”的阐释,我们讲到那儿再仔细分析,这里我先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应该读“亲民”,不读“新民”,我下面按“亲民”来讲。

“亲民”,实际上是“明明德”的另一个境界。不是加强个人修养就一定能达到亲民的,所以说“亲民”是儒家讲个人修养的第二个层次。

“明明德”不会顿悟,而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一点一点将自己善良美好的本性发挥出来,这个渐进的过程进行到一定层次之后,就会达到“亲民”的效果。可以说,“亲民”是修“明明德”修出来的效果。

修行是否到位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关键就在于你身边的人怎么评价你。我们认为你的修养已经小有所成了,是因为你身边的人都评价你是个好人。这就是通过“明明德”,达到了“亲民”的境界,也就是孔子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通过个人的修行,最后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都受益,这叫“亲民”。

一切人生的失败,基本都能从人脉上找到原因,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当我们遇到事情时,优先考虑的,是要通过自我修炼,达到理顺人际关系的目的,这样人生自然走向成功。

人生的很多事情取决于人际关系,把身边的人际关系都理顺,“亲民”,大家都愿意亲近你、帮助你,那就是“得道者多助”,你的人生必然走向成功。《大学》 “三纲”的第二纲,“亲民”,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亲民”可以说是“明明德”的效果,但“亲民”还不是“明明德”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三纲”的第三纲“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达到极致的善,达到终极的善,也就是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按照自己心里头的想法去做,“不逾矩”,没有任何不合规矩的地方,也就是说,心理一点恶念都没有,心里的所思所想都是善的,都是合规矩的,都是符合社会要求的。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止于至善”,就是停留在绝对的善之中,这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明明德”最开始就是把善发挥出来,但是,你后天习染的恶习都去掉了吗?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都去掉,如果那样要求是谁都做不到的。修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开始就是想办法使内心先天的美好品德发挥出来,压过我们身上的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善念、善行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最后大于百分之五十,就是君子了。恶念还有没有?恶行还有没有?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除尽恶念、恶行,对吧?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儒家的修行中没有顿悟这一说。

《论语》提到:“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孔子很推崇蘧伯玉这个人,说他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四十九岁那年犯了哪些错误。言外之意,四十九岁的时候知道四十八岁时犯的错误。显然修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把错误、恶习逐渐去掉的过程,善的比例越来大,恶的比例越来越小,最后才能达到“止于至善”。像孔子七十岁的时候那样,心中是百分之百的善念,所思所想连一点不好的念头都没有了,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终极目标,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大学精讲07:三纲-亲民2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