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内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什么意思)

从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看古代帝王控臣之术

自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皇权愈发尊贵,臣子愈来愈卑,这是中央集权逐步发展的总趋势。各朝各代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服务,每一位坐在权力巅峰的帝王,必然都会有自己的“控臣之术”。比如东汉年间的官制,就以“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为特点,皇帝通过削弱“三公”,加强“尚书台”的办法,从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那么从东汉这一官制中,到底能够看出古代帝王的何种控臣之术呢?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内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什么意思)

东汉年间,三公的尴尬地位

“三公”一词,最早源自《尚书·周官》,自周朝起就为古官名。发展至秦朝,三公已经成为了当时最为显赫的太师、太傅、太保三个官职的总称。西汉年间,皇帝将原来的丞相制,改为了三公宰相制,这里的三公指的就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其实就是为了分散权力。只可惜史书中曾记载,西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分封爵位,他们势力之大令皇帝忌惮不已。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内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什么意思)

后来,三公宰相制在分散丞相权力的基础上,又与皇权诞生了矛盾。由于西汉丞相、三公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了皇权,所以在汉武帝年间,皇帝又开始通过提高尚书权力的方式,来削弱丞相、三公宰相的外朝势力,从而达到集中行权的目的。为了限制三公的职权逐步加大。自汉武帝至西汉末年,尚书令的地位、职权一直处于不断提高状态,但是真正大权在握者为丞相与三公,他们才是朝廷上真正的行政首脑。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内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什么意思)

所以,当汉光武帝登基后,他早已经对“外朝”权势与危害之大深有体会,于是在东汉初年,光武帝下令“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这个时候起,光武帝千方百计地夺取三公权力,同时又不断加强尚书权利。削弱三公权力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三公在西汉年间,被命名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个“大”字让他们的官职看起来愈发显赫,所以皇帝便下令去除“大”字,将三公改名为司徒、司马、司空,后又更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同时皇帝成立了级别不高,权力不大的尚书台,将“三公”实权交给尚书台管理。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内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什么意思)

由于三公的实权归尚书台所有,此后东汉年间“三公”地位越显尴尬。三公本身有着最高行政权,可是自从归属尚书台以后,他们的决策权被剥夺,此后再也不受皇帝信任。然而,国家如若发生任何灾难祸事,皇帝仍然要唯他们试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107年秋季,这一年因天性异常而发生灾祸,同时民间又有寇匪作乱,皇帝一气之下,罢免了三公中的太尉徐防,这是第一位被罢免的“三公”;仅隔了一天,民间又发生洪灾,身为司空的尹勤,又被皇帝罢免。东汉中后期,三公基本上已经是形同虚设了,光武帝在掌控“三公”,剥夺他们决策权、行政权、指挥权等,这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尚书台登场,皇前的坚实拥护者

前文中有提到,为了剥夺三公权力,诞生了“尚书台”这一政治制度,其实尚书台的出现,还展现了古代帝王真正的“控臣之术”。自东汉建国以来,三公职权明显威胁到皇权,虽说皇帝在大事上最终能够拍板决策,可是朝堂之上采纳意见之时,皇帝总是受制于三公。为了分割三公的中枢权力,上书台的位置在东汉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提高地位的同时,尚书台的官吏也得到了细化,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诗郎等官职,登上历史舞台。据《续汉书·百官志三》记载:“尚书令一人,千石”,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政治系统中地位最高者为尚书令。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内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什么意思)

那么尚书令在皇帝与三公之间,到底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它作为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所要承担的政治任务和政治关系非常复杂。首先从尚书令与皇帝的关系分析来看,当上书台在东汉中央政治体系的核心地位确立之后,尚书令自然成为了皇帝用来控制中央集权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他们可是说是皇帝身边秘书一样的存在。毕竟这个官僚体系本身就诞生于皇权控制之下,尽管尚书令与皇帝之间也时常有矛盾产生,但是其权力来自于皇权的尚书令,每当皇权受到威胁之时,尚书令必然是站在皇帝这边的。比如当皇权被外戚擅权所分割之时,尚书令甚至会主动结合宦官势力,使得皇帝权利恢复正常。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内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什么意思)

其次就是尚书台与三公之间的关系,这个官僚体系之所以会在东汉年间得到强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压制三公。据《后汉书》记载可得知,原为尚书令的代伏湛,竟然可以在三公的推荐下,升任为大司徒,所以单从尚书令从职位上看,它要低于三公。可是《后汉书·郭镇传》有记载,尚书令可以凭借手中权威,罢免三公;这是因为他们直接听命于行政中枢地位的皇帝,所以他们的实权要远高于空有高位的三公。

除此之外,尚书令为了保证皇权的正常行驶,它在外戚与宦官之间,也曾发生过重大作用。东汉中期宦官、外戚专政层出不穷。当时尚书令,为了铲除外戚窦氏及其党羽,不惜于无关的政治势力联手,一同与外戚专权展开斗争。在彻底铲除外戚专权之后,尚书令又将矛头对准了宦官专权,尽管尚书台在多数尚书令的领导下一直站在坚决抵抗换官的政治立场上,然而宦官仍然凭借自己手中视力控制过尚书台,这让尚书令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内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什么意思)

但是从尚书令坚定的政治立场可以看出,他们是永远站在皇帝立场上的一方,毕竟尚书令的权力来自于皇权,这使得他们必须依附皇帝而存在,如若没有了这层人身依附关系,尚书令根本就不具备行政权、决策权等多种权力,这才是皇帝能够真正掌控尚书令的缘由所在。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从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看古代帝王控臣之术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