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感悟(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理解《论语》第一篇第7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轻视美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奋不顾身;同朋友交往能够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读过书,而我却认为他读过书。”
逐句解释:子夏曰:贤贤易色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即贤者。即尊重贤者的意思。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二是轻视。
色:有两种解释,一是女色;二是外在色相。
即尊重贤者而轻视女色。追求内在的心灵美,不在意外在的东西。
事父母,能竭其力
侍奉父母能够竭尽所能,不含糊敷衍。不在于能给予他们多少,而是是否尽心尽力。
事君,能致其身
致其身:致,意为“奉献”、“尽力”。这里是要尽忠献身的意思。
辅佐君王,就要尽忠竭力、奋不顾身。也就是要以天下为公,不能有私心。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往,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样的人即便自己说没有学识和学历,但我必称之为有学问的人。学了与否看得是德行而非知识。
心得总结:本节解释历来有点争议,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所表达的含义。
首先是关于贤贤易色。有的说是尊重贤良,远离女色,有的说是重视内心的修养,而不在意外在的东西。
其次是关于尽孝。有的人说尽孝在于用心,而不在于出力多少。而有的人则反过来,认为心再孝顺,也不如实际行动重要。
再次是关于尽忠“献其身”。尽忠君主是否就要舍身忘死呢?如果君主昏庸无能或残暴无道呢?后人也提出“良臣择主而事”,而不是一味效忠到底。
儒家对于修身养性非常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发展,原来的修身养性渐渐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这就使得早期的儒家的思想变了形、走了样。其实回归到儒家最初的思想来讲,儒家的诸多要求还是非常朴素的,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学好,做一个尊重长辈、友爱同学、言而有信的人。这些我想每个家庭、每个学校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吧。
年轻人往往不喜欢听上一辈的说教,尤其是道德方面,觉得啰嗦,认为是腐朽的一套、缺乏新意。但是社会再怎么发展,关于道德规范还是离不开传统的那一套。年轻人不喜欢传统说教,不是说传统的东西不好,而是人们总喜欢标新立异,喜欢追求新的东西而已。因此对于年轻人,可以换一种方式来传播传统思想。比如把传统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和网络游戏中,让学子们不会反感和厌烦。
儒家关于教育有一点非常重要,即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育人在于育德。这是目前社会所缺失的。有德之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值得我们深思。
附图: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理解《论语》第一篇第7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