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唱的歌手(云中水尽是什么歌)
云中吟系列·尽心
“心具良知所性根,
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余蕴,
藩蔽开除本体存。”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尽心者,指人在待人接物、应对洒扫时,事无大小,均尽其心意,无论善恶褒贬,都能始终如一的真心行为。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执事以尽心为有功。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盖指此也。
其一,是指竭尽心力。最早出自《尚书·康诰》,曰:“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意思是,百姓是不容易保护的,要去竭尽心思,不要长久的安详好乐,才能够保护好百姓。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孟子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也表达了竭尽心力的意思。
其二,是尽心知性的意思。这也是孟子提倡的内省修行方法。语出《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东汉赵岐对于孟子“尽心知性”的解释是:“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为正。人能尽极其心,以思行善,则可谓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道之贵善者也。”赵岐认为心、性、天三者是统一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性,即仁义礼智之端,充分发挥心之善端,便能认识人性,并能进而认识“天”。
自孔孟后,逐渐成为儒家倡导的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曰“尽心知性”。宋明之后理学家则充分发挥孟子这一思想。
南宋朱熹认为,性是心中所具之理,“尽心知性”即为尽心知理,“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孟子集注》)。
明王守仁则认为,性是心之体,“尽心即尽性,惟天下之政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传习录》上)。
在《传习录·徐爱录》中,王守仁则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及至后世,诸儒皆以朱子与阳明先生所述为标尺,而离孟子之本意,则是愈来愈远。
色穷穷尽尽穷穷,穷到源头穷也空。
南师怀瑾先生在《孟子与尽心篇》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最为透脱,内学教义、世谛文字,简单明了,更无凝滞。南师说:
孟子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是穷的意思,到头了,到了极点。佛法中有句诗:“色穷穷尽尽穷穷,穷到源头穷也空。”这是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的诗,色相是空的,对它研究再研究,穷究再穷究,参空了,色相都是空的。空了也不对,“穷到源头穷也空”,最后连空也丢掉了,说它空也好,不空也好,那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就说明了“尽其心”就是穷其心,自己思惟、思惟、再思惟,正思惟到极点,心相的本体穷到了尽头,就进到了空,然后见到了自性。见到了人性的自性以后,才见到了天性,就明白了形而上的性之体、形而下之用的本性。
这是孟子学问的中心。可见孔孟之道,不是随便的,因为中国文化,古代文字的表达,喜欢简练;外国的文字,喜欢分析、精详,一个字,一个意义,在事理的表达上、处理上,也是演绎的。中华民族有一个奇特的民族性,对于太繁细的文字,不大喜欢看,越简单越好,所以中国文字,在简练中有深意。前面孟子所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包涵了许多重要的人生修养的最高原则。(文图/善业文化)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云中吟系列·尽心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